第十七章(1 / 2)

“芸姐姐,这两人倒是会吃的。我也喜欢芸姐姐做的鱼香肉丝,明明没放鱼肉却有鱼香,明明只是一道菜,却兼具咸甜酸辣四种滋味。”小吃货陆时敏颇有同感。

陆时芸却遗憾地道:“其实这鱼香肉丝只能算个半成品。有一个十分核心的食材缺失了,这种调料十分难寻,比那胡椒还要珍贵罕见。我勉强用茱萸代替,只是这个味道,到底逊色些。”

“是什么调料?”陆时敏好奇问道。

“是辣椒。我也是在书里看到的。据说咱们大宋是没有的,只生长在那很远很远的胡人地盘,和我们隔着一大片海呢。”

“啊?那么远的地方。唉,看来我是无福吃到更好吃的鱼香肉丝了。”陆时敏悲伤叹气。

不止辣椒呢,鱼香肉丝中的胡萝卜丝也被陆时芸替换成莴笋丝了。

虽然大宋的饮食种类也很丰富了,但是很多产自外国的蔬果杂粮,此时也还没有传入中国呢。除了辣椒和胡萝卜,西红柿、土豆、番薯、玉米、花生、南瓜、洋葱等食材在大宋百姓的餐桌上也是见不到的。

因此,陆时芸连最经典的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也做不了了。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不过,‘尤好鱼香肉丝’这话可说早了,我的芸记私房菜可不只有一道鱼香肉丝,招牌菜多着呢。”陆时芸信心满满。

“那芸姐姐明日要做新菜吗?”陆时敏期待道。

“顾客的要求还是要尽量满足的。明日的大荤就还是鱼香肉丝吧,小荤的话,倒是可以换个新的——就做麻婆豆腐吧,再加上一道素菜脆琅玕。”

陆时芸迅速定下来明日的盒饭菜色,又开始琢磨如何扩大“芸记私房菜”的宣传:“两人的订单还是太少了,影响力不够,反正有阿渔做帮手,每日午间能完成的盒饭份数还是不少的。干脆再画点宣传单拿到县学去派送好了。”

·

次日午时,车夫赶着骡车缓缓驶出陆府。

陆时芸带着侍女和家丁去县学送盒饭,顺道宣传一下新开张的芸记私房菜。陆时敏这个小黏糕自然也黏了上来。

“话说回来,到眉州这些时日,我们还没去眉州县学逛过呢。”陆时芸掀开帘子看沿路风景,陆时敏凑在旁边叽叽咕咕。

“那正好,给阿爹送过饭,顺道在里头逛逛便是。”陆时芸回道。

六月正值初夏,荷花开得正盛。

在眉州,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一些荷花。青石路两旁,民居错落,没几步路就有一座荷花池。街头巷尾还有不少小商贩担着满担荷花,沿街吆喝叫卖。不少邻近村镇的人都慕名而来,收购眉州产的夏荷。

暖轿徐徐而过,陆时芸掀帘观之,满街满路都是粉白簇簇,荷香阵阵,清甜宜人。

“芸姐姐在看荷花?若是喜欢,咱们买几支回去插瓶子里,放房间里摆着。”陆·财大气粗·时敏再次登场。

“还是不了”,陆时芸笑着摇头,“百花之中我虽然最爱荷花,但是我爱的是她在荷塘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姿态与模样,如若折来插瓶,置房中近赏,我却不喜,总觉着亵渎了她。”

“哦~我懂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不是这意思?”陆时敏摇头晃脑,笑嘻嘻地挽上陆时芸的胳膊,“我聪明吧?”

“是是是,你可真是个小聪明!”陆时芸轻点陆时敏的鼻尖。

·

姐妹一路嬉闹说笑,不知不觉,陆府的骡车到了县学近旁。

“大娘子、二娘子,县学到了。”车夫扬声道。

眉州县学坐北朝南,最南边是一座半圆形的池塘,叫做“泮池”,其上有一座石桥跨池而过。过了泮池,就是县学的前门了。前门分左中右三道门,用高墙连接,正中的大门门楣上高悬一个匾额,上书“眉州县学”四个大字。

如果从正门进入,顺着中轴线往北,一路都是县学最主要的建筑,像供奉孔圣人牌位的大成殿、授业的议道堂和藏书之所藏经楼都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

师生斋室都分布在右侧,因此,陆时芸直接带着陆时敏和家丁从右边的门进。陆修远早早打好了招呼,看门人一见是陆府的骡车,自然笑脸相迎,爽快放行。

“这一份盒饭,你给阿爹送去。这四份,给谢家两位郎君送去,等他们用过饭,请他们到县学的园子里一叙,我和敏儿就在花园里候着。都记住了吗?”陆时芸对两个家丁叮嘱道。

“是,大娘子,奴晓得。”家丁们应道。

家丁们领命去送饭,陆时芸则颇有兴致地带着陆时敏逛起了县学的后花园。

县学本就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三面环山,山岭叠翠,景致清幽。

后花园里栽种了许多修竹绿柳,林木掩映间,有亭翼然,错落分布。园子深处,是一座荷塘。如今正值夏日,池子里的荷花纷纷绽放,亭亭立于水中。荷风拂过,微波乍起,吹皱一池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