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1 / 3)

致和十五年,荆州大旱第三年。

立夏以来滴雨未落,日日烈阳当空,热气郁结,田中作物死伤大半,民生社稷艰难困苦将入绝境。

位于湘江上游的渔利口,村民本是以捕鱼为业,因大旱,溏泥灰都浅了三尺,渔民只得登岸种地,改水为田,连带地租也涨至前年的三倍,今年地里实在抠不出来食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不足道。

金乌西坠,暑热难消,榕树的浓密枝叶里蝉鸣大作,震耳发聩,将燥热的燥意都叫嚷到人心里去,烦躁难眠。

村尾一叠陋院内,沈芜躺在井口上支起的一张竹床上,盯着挂在门口大榕树上的孤月发愣。

月色皓白,清冷如冰,好似一碗香草冰淇淋。

若是往年,她此时一定还坐在冷气全开的图书馆看数据码论文,悲叹民生多艰。

唉——她无声长叹,看了一眼自己抓蒲扇的手,这只手纤巧瘦弱,黑沉沉的似一块乌木,上面还布满了划痕,那是她秋末砍苇草留下的伤痕,伤痕还在,苇草却早已晒干扎好铺在了屋顶上。

她刚来这里时,正昏睡在破屋内的一摊稻草里,环顾四周,不是家徒四壁就能简单形容的穷,非要说可能用“狗窝”更为确切。看上去这身躯的主人是又懒又穷,俗称“懒汉”。

狗窝是真的狗窝,因为她身旁就贴着一只大黄狗,也许是因为大黄狗体温高,她才得以侥幸醒过来,成为她悲叹的民生中的一员。

因着屋内找不出一块厚实的棉絮,秋夜风凉得很,是以在西北风刮了三夜,将她冻清醒以后,她开始修缮这处破屋。

如今整个小院算得上干净整洁,不透风不透雨,却挡不住太阳制造出的热气。

她正在胡思乱想,卧在竹床下的大黄狗忽而爬了起来,跑向院门,院门咯吱响动了一声,有人推门走了进来。

“大黄真乖。”是隔壁的赵婆婆,她轻轻拍了拍大黄狗只剩一层薄绒的脑袋往院内走,“傻姑,我今日去山上采了好些金银花,给你送点来消消暑。”

沈芜已经坐了起来,她弓着腿,没有下去迎人,时至今日她还是听不惯别人叫她傻姑,没有马上答应。

赵婆婆在竹床上坐下,她才想了一句话回她:“你留着卖钱多好,我年纪轻不怕热。”

马上要交地租了,家家户户都在憋着筹钱,赵婆婆的儿子和丈夫五年前服徭役死了,儿媳改嫁后便杳无音信,不再相干。她一个人只租了三亩地保个口粮,按照去年的收成和年例要交七成给地主,自留三成,另外夏冬两季还要交租,一亩地一年六两,三亩地要交十八两,今岁夏季至少要交九两出去。

按照致和年份的银两价值,九两什么概念呢?

沈芜在心中悄悄计算着,赵婆婆一个人一年的吃喝用度不知道需不需要花费这么多。

“几根草而已,不值钱。”赵婆婆笑容苦涩,她一个人,傻姑也是一个人,所以她时常来找她说话,邻居两个人活成了相依为命的感觉,“你的地租筹得怎么样了?”

傻姑曾经是有爹娘的,只因这闺女生下来就是傻的,要人照拂,还要赔一份口粮进去,又遭逢大旱,夫妻两个哭着狠下心,在去年秋天的夜里给她下了一把蒙汗药,自己搬走了,随她自生自灭,没想到她从那时起竟慢慢地明白起事来。

沈芜扇着蒲扇,唇角微翘:“没筹。”

笑眯眯的眼睛似两弯小月牙,看上去如清风拂兰,似自有谋划的高人。

赵婆婆微愣,以为她又在犯傻了。

傻姑如她一样,孤家寡人一个,但这孩子不会种地,只租了两亩,却也要交六两的租子的。

“不如你明儿也跟我去山里找找野货?你年轻手快一日能采五六斤,眼力好的十斤都不在话下。”

“好,我去试试。”

沈芜答应得很快,赵婆婆笑了起来,到底还是傻得好些了。

她不会种田,更不懂打猎采茶挖野菜,而且她去年秋天才来,冬日一直忙着修缮房屋,今春又忙着耕地播种照拂禾苗,是故没有空闲去山里转转,赚些钱财。她这回跟赵婆婆去,正好学一点在本地生活的常识,免得以后吃更大的苦头。

目前顶要紧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换算卖多少金银花能获得六两银子,因为她数月以来没有花过一文钱,也没有出过渔利口,并不知道致和十五年的实际物价。

她要知道物价,才能按照自己的能力筹划生意。

沈芜是经济学教授,甘于清贫,但不能毫无生存能力,这对不起她的学识,何况她还想出门去看看这个让她落脚的世界。

两人乘凉至半夜,这股连着数月烘烤出来的热度才渐渐消减几分,赵婆婆闭着眼睛摸回自己家睡觉,到底年纪大了,再热也不敢在井口上睡着,临走前还不忘提醒沈芜要早点起,能多采一会儿,好在被太阳晒焦之前回来。

站在渔利口村尾,往北看就是邛崃山,往年山中植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