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2 / 2)

个小木匠订了。即便这样,穿串也还是忙不过来。

没法子,又雇了两个临时工,都是石大嫂熟识的“工友”,说是做饭干净利落。

就在店后小院里摆个小桌子,坐板凳上干活,也方便店里员工一走一过地监督着。

-

“念真,我家小石头要上学堂啦!”

这一日,刚开店门,石大嫂一进店就很是激动。

方念真揉了揉眼睛,她搬过来店后小院住了,回到家想洗个澡还得现烧水,实在是太麻烦了。

干脆收拾了自己的破烂家当,一手夹着阿福,就搬过来了。

“真的啊,送到哪家学堂了?”

方念真也很是高兴,孩子一直在家做“留守儿童”也不是个事儿。

“说起来,得感谢瑞王啊!是他投的钱建学堂,找的夫子。像小石头这么大的,启蒙束脩一月只要三十文!”

“哎哟,这个还真是做善事了,这还真不贵。”方念真是知道古代念书有多难的,笔墨纸砚就得耗费多少钱。

“是,多大孩子都收,一直管到考秀才呢,说新云州日后也得出人才。”

方念真就不禁打趣,“以后小石头做大官了,可得记着我这个小姨呀!”

“你这丫头,啥当不当官的,我只求他别像我们夫妻俩,大字不识一个!”石大嫂这样说着,却也不禁对儿子未来的人生有了些期盼。

一时间,新云州白天街上的孩子都少了很多,除了实在是家里太穷了或是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几乎所有的娃娃们都去启蒙班了。

学堂建得并不远,与方念真的店铺就隔了三条街。

一到了下学的时间,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跑出来,小石头每次都先要到“方记”打了招呼再回家。

方记此时也会迎来每日的外卖小高峰,小孩子们拿着爹娘给的铜板,纠结着是吃凉皮还是吃串串,方念真还趁着这个时机推出了一些小动物形状的糖果,销量也很好。

这日,方记打扫好卫生收工后,方念真对大家宣布了一个决定。

“日后,咱们店里的正式员工,每日都得识五个字!”

“啥?念真你逗我们玩儿呢吧,都多大岁数了还学识字。”莫大姐连连摆手说自己不行。

“是啊,我们学了也不能去考状元。”石大嫂也没当回事。

小五倒是有点兴趣,“掌柜的,那谁来教我们啊?”

方念真小腰一叉,“我来呀!我会得不多,可每日教五个也够了。”

又回应莫大姐和石大嫂,“活到老学到老!每日才学五个字,一年除了放假,就算是三百日吧,一年也能学一千五百个字了!”

“起码咱们店里的菜名就能认识了呀,咱们就跟着学堂的进度,回家还能让小石头和胡力教你们,也是对他们学识的一种考察。起码你们孩子学得认不认真,就看得出来了。”

听方念真说起这个,两人还真有点心动了。

“行,今日太晚了,明日开始,咱们也不买笔墨纸砚了,我做个沙盘,咱们在沙子上写就行了。”

“散会,回家!”

于是这日起,每日“方记食铺”打烊闭店后,几人都会在后院学五个字再回家,适应了这个强度倒也觉得不难了。

后来,有一日石大嫂还看懂了府衙告示上的几个字,乐得不行,一直说自己终于不是“睁眼瞎”了。

新云州的百姓都充满活力的奔着自己的目标使劲,田地里也一片生机勃勃,与去年庆乌县灾民进城时真是判若两样。

郭知州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很是欣慰,“民安则国安呐!”

七月,夏日炎炎,新云州的城门外又排了几个长队。

果真是又迁了一批灾民过来,估计是府衙为了让城内居民不要因地域分了帮派,没有给他们统一安置,而是穿插到庆乌县灾民附近的闲置院子里。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府衙做起这些事来也得心应手,很快就处置好了。

方念真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小五向她汇报。

“掌柜的,外面来了个应聘账房的。”

“她连身干净衣服都没有,不肯进店,说怕脏了屋子,求您出去相见。”

方念真就放下菜刀,解了围裙准备出去。

“噢对了,来的是个女人。”小五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