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风雪问归路 我知远山青 1857 字 10个月前

那大汉捂着伤口,正愣愣怔怔不可置信的看着溢出的血。

闻言似诧异似惊喜地看向令飒:“你知道我?”

令飒颇有些惋惜:“看在你往日刚直侠义被逼落草为寇的份上,我今日饶你一命,掳人的山匪我杀了,剩下的寨众,有多少鸡鸣狗盗之辈,你自己肃清。若是来日我再看到你黑风寨作恶,我必平你黑风寨!”

尾音荡漾在山岭之间。

独留的黑风寨众人,神色各异,面面相觑。

幽幽的月色笼罩着绵延不绝的群山乌木,树林阴翳,雾霭茫茫,无穷无尽。

周应缇沉沉地听着耳畔刮过呼啸的风声,或许是终于离开了黑风寨,又或许是终于回过神来。

公主救了她,她好像,不用死了。

绷了三天的那根弦骤然松开,有些恍恍惚惚。

脑子已经不太能思索。

令飒背着人急急穿行,听的后面呼吸声越来越弱,环着自己臂膀也渐渐松了力道。

令飒侧头看了看背后的人,往上掂了掂,“周应缇。”

周应缇模模糊糊的听到声音,昏昏沉沉,也不确定,喃喃道:“公主,我好疼。”

令飒张了张嘴刚想说些什么,却听见周应缇像是梦魇一样,迷糊愣登地断断续续地说道,“公主,我父亲死了,我大哥二哥……都死了。”

声音飘飘忽忽的,没有多少气续上。

一阵风微微掠过,就带的七零八落。

却一声一声得砸得令飒心闷。

脚步不由得一滞,张了张嘴欲说话,却只在喉间滚了一圈。

末了,四下寂静,听得树叶梭梭的摩擦声和虫鸣的微弱声响。

这片的树叶要萧索一些,皎洁的月光总算是能探出头来,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影,落下也斑驳的暗淡光影。

令飒抬起头,透过林间的缝隙于看向那一阙清冷孤寂又苍凉的月亮。

不敢回头,声音有些涩。

“我来晚了。”

周应缇已经没有力支起身子,整个人都伏在令飒背上,半张脸贴在令飒的肩膀,听得令飒说话都是从胸腔中震来,是真实的,不是虚幻,不是梦境,带着她的耳朵也在共震似的。

周应缇吸了吸鼻子,又慢慢地弯起眉眼。

*

明明天光自洞口薄薄地斜漫进来,周应缇悠悠转醒,浑身上下哪里都疼,却已经没有黏腻的感觉和萦绕不散的骇人血腥气味。

微微睁开了眼,被日光晃得眯了眯眼。

抬手想要挡,看见血肉模糊的手腕已经被妥帖的包扎好。雪白的布条一圈一圈的缠绕,勾出纤细的腕骨。

她甚至还有余力分辨了一下,这是北地特有的素软棉布,常用作里衣。

接着看到了身上有些长有些宽大的松绿色窄袖右衽锦衣,秋香色的迭裙。

蓦地一暗,周应缇缓缓转过头去。

逆着光,明明灭灭的光影里,秀颀的身影踏在日光里,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边,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宛如她那柄细细薄薄又蕴着吞天灭地之力的挺拔长剑。

脸被隐匿在半明半昧的光线里,若隐若现,有那么一瞬,让周应缇觉得,恍若神佛降世。

“在想什么?”

“在想你像是神仙一样。”或许是刚醒的缘故,周应缇脑子不过嘴,说出口方觉得懊恼。

却听见令飒轻笑了一声,将树叶包裹的几个青色果子递给周应缇:“若我记得不错,往常明京城的贵女里,要说谁最看不惯我,你周应缇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周应缇扶着山洞的石壁想坐起来,令飒顺手扶了一把,见袖口有些长,又给她往上叠了叠:“这衣服是之前救了的一位夫人送我的,按我身量做的,可能有些长,是没穿过。”

现下睡的地方还是稻草枯叶垫着铺了剑黑色大氅的地铺,也没那垫个枕头靠坐的条件。

好在周应缇也没那打算,仍是挺着脊背,斜斜地坐了半掌宽的“床”沿。接过果子,抿着唇轻声道谢。

周家乃是几百年的世家,从前朝中期便未再入仕,择了洄安江旁一座山清水秀的城镇定居。累世的经书藏卷,加上家训严明,子孙上进,代代才子辈出,百年来,虽未入仕,却是天下文人之领袖。可见周家底蕴。

若非本朝王室三请四邀,不仅心诚,而且是的的确确地勤政爱民的国君,周家是断断不会入世的。

她是本家嫡出的小姐,自幼便是家族照着经书女德培养出来的闺秀典范。

琴棋书画,行走坐卧,文学才识,礼仪待人,无一不是这天下闺秀的翘楚。

在她的心目中,君后是世间妇人的表率,那公主就应当是世间女儿家的表率。

但是令飒却是个离经叛道之辈。琴棋书画,无一通晓。

谈经论道,史书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