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燕小记(20)(1 / 2)

翌日卯时,前殿朝视。

朝臣们陆续而至,静候皇上落座。公孙策头戴官帽,身着紫袍,手持笏板,立在朱宸殿左侧,正与包拯谈论着汴梁与京师的一些民政要务。

这时,身着朝服的杨文广与杨子遥父子亦走入了大殿。见到来人,公孙策瞬间表情凝滞,止了话语。杨子遥一顿,还是从容地走上了前去:“子遥见过公孙大人。”

“嗯。”公孙策点头回应,目光却是平视前方。

“呵,这是哪里来的规矩?”包拯苦笑。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文官与武官自觉排成两列,行三拜五叩之礼后,静等皇上发声。

皇上掀袍落座:“今日早朝,主议两件事。第一,这殿试在即,今年的殿试照旧由内阁预拟,包爱卿,公孙爱卿,你二人对今年的预拟,可有见解?”

只见包拯手持笏板服身:“微臣认为,应加大经义史事类的题目。我大宋学子并不缺熟识四书五经之人,这样的大考,还是要多看看学子们对史事的见解为妙。”

“嗯。”皇上点头,转而看向公孙策:“那,公孙爱卿的想法呢?”

公孙策亦拱手服身:“微臣认为,包大人所言极是。以策问、诗赋为本,加之史事考察,不失为一良策。如若可取消淘汰制,以名次论功勋,还可加大考生们的信心。”

皇上扶额:“制度的问题,下来我找你二人单独商议。今年的殿试,就劳烦二位爱卿费心了。你二人也知道,预拟期间是不准出宫的,你们回去尽快打点一下,预拟完毕后,尽快呈上吧。”而后,只见皇上轻叹口气,望向了大殿东侧的武官:“杨总管,西夏日渐强盛,近日又多次在好水川口、怀远等地挑衅,依杨总管之见,是打,还是和?”

“回皇上。”只见杨文广站定如松:“依臣之见,打!西夏常年虎视眈眈,如若我军始终按兵不动,形势就会越来越岌岌可危。何况,以我大宋军力,击退西夏不在话下。我大宋国力渐盛,岂能让区区西夏认为我们是不懂兵力的草莽之辈。”

皇上郑重点头:“杨总管与朕想到一块儿去了。这么些年,抗击西夏的大好形势,有赖于杨家军的骁勇智谋。你们的征战方法,从战术规划,到物资供应,再到军队纪律制定,都堪称优良。”

杨文广淡然一笑: “多谢皇上赏识。”

皇上向大殿内扫视一圈,神色凝重: “那此次抗击西夏,就还劳烦杨家军了。杨总管,你带兵抵御在好水川口前沿;杨子遥将军,你便带兵防御在渭州后线吧。”

听到皇上的安排,杨子遥思忖片刻,忽而出列作揖:“皇上,子遥愿代父出战前线,击退西夏。”

此言一出,众臣哗然。

“果然年轻有为,分得轻重。”

“杨家后人真是英勇善战,识大体懂孝道啊。”

而此时,听到此请的公孙策,不自觉地打量起杨子遥。见他眉目含威,气象冲和,一身的凌然正气,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敬佩之情。

“好。”皇上掌拍龙椅,高声道:“杨文广总管,你得此将此子,实为有幸。杨子遥将军听令,朕命你率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征讨西夏,击溃西夏防线,即日出征。”

“是。臣定不辱圣命。”杨子遥下跪领令。

朝视完毕,公孙策抱着复杂的心情走向了杨子遥。见到此景,杨文广与包拯各自撤出了前殿,虽心有疑惑,却终是忍住没问。隐隐心道,兴许只是在京师时有一些交情罢了。

“杨将军。”公孙策深吸一口气,面向了杨子遥:“昨夜之事,是本官唐突,失敬了。此行前去,还是要多加小心为妙。”

杨子遥喉头滚烫,内心炽热,微微闭了闭眼:“多谢公孙大人。只是出征前,我想……”

“不行。”公孙策的语气并听不出些许温度:“不行。在这件事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之前,你还不能见她。”

虽明知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可在公孙策打断他话语的那一刻,杨子遥内心还是涌起了满满的失落:“子遥……知道了。”

杨府卧房内,烛火通明。杨子遥低着头,正慢慢地擦拭着他的剑。他的脑子里,闪着那个青衣身影,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朝视结束后,未敢有半刻耽搁,杨文广与杨子遥便会见了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商讨出战事宜。

“汐嫣,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我要去做我该做的事了。我等你,如若等不到,我便一生都念你。”杨子遥想着,从枕下抽出了那张字条,上面清秀的字体瞬间就晃湿了他的眼睛--寒垣秋草,又报平安好。他将那张字条小心翼翼地叠起,揣入怀中。

“子遥。”杨文广负手走近:“可是有什么心事?”

杨子遥抬首,勉力一笑:“爹,没什么。”

杨文广轻笑摇头:“你自小便桀骜不驯,自负又不屑辩白,我还从未见过你这般模样。可是……”杨文广试探性地看了看杨子遥:“与顺天府的公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