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 / 2)

方和是凉州城内一位平平无奇的酒楼管事,基于东家酒楼开的大,他在城里也算有两分地位。

今儿个酒楼一开门,就陆续有客人前来。

往日口味各有不同的顾客们今天却不约而同地问起跑堂的伙计,“你们这儿可有用‘豆腐’做的菜?”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人人都问这道菜,方和就不得不注意了。

这是哪家研发的新菜,味道如何,怎么做的?

总得了解一二,他们酒楼才好拿出应对之策,也不枉东家给他发的月钱。

又一位酒楼常客问起,方和满脸堆笑的亲自迎了过去。

“哟,这不是李公子吗,今儿还按着老样子给您上菜。”

李公子摆摆手,“你们就没出几道新菜?”

“前些日子主厨的师傅回老家了,这时间有点儿紧……过些时候,一定上新。”

“那你们可一定要上几道豆腐做的菜啊,腐竹、豆皮的也要。”李公子勉强应下了。

方和趁机问道:“敢问李公子,这‘豆腐’可是哪家馆子的新菜色?”

“你还不知道?”李公子惊道,拉着方和出了酒楼,指着斜对面一家小小的门面,“喏,就在那儿。人家店里卖的原料就叫豆腐,店主还教你做法,买回来让厨子照做就是。”

那家麻雀大小店门口此时排了长长的队,都是来买豆制品的。

便宜又美味的食材,谁能不喜欢呢!

方和咽了口吐沫,也赶着去排队了。

这家卖豆制品的店正是卫蓁开的。

她原本是没想过要开店的,但是种植农作物,要想收成好、产量高,就得施肥,这肥料从哪儿来便成了一个问题。

其实最好的就是收集粪便沤肥,可现在圈养家畜的人家少,基本上牲畜的粪便都用在自家地里了。要让她去收集人的粪便,卫蓁是不大愿意的。

在现代时,她自父母离异后,便跟着祖母在乡间生活,当时的左邻右舍都会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些东西,这也是她对种植产生兴趣的起源。有一次,左边邻居奶奶不知道怎么想的,真的挑了大量的粪便来沤肥,很长一段时间里,附近几家人院子里都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不过隔壁奶奶家那一茬的蔬菜长势确实很好。

这件事让卫蓁记忆犹新,如今想来似乎还能闻到那股臭气,因此,用人的粪便堆肥是她首先排除的。

基于种种理由,最后卫蓁决定,开家豆腐店,用豆渣当肥料。

恰好找到了石膏,可以用石膏水点豆腐。既降低了成本,推广了豆制品,又有了肥料来源,简直是一举多得。

店已经开了好几天了,从一开始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宾客如云,可谓一大进步。

街口的马车上,卫蓁远远望着店前的盛况,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这下地里的肥料有着落了。

随后,车幔落下,马车朝着另一个方向缓缓驶去。

看看店里的生意如何倒是其次,今天卫蓁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之前寻匠人打造的农具做好了。

匠人是卫蓁交由郑远去寻的。

眼下,几人一进店,木匠的眼睛扫过一圈,自然地落在郑远身上。

他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徒弟打了声招呼,然后带着几人到了后院。

“这是您定做的,看看,可有哪里不满意。”木匠一抬手,一件前所未见的物什出现在众人眼前。

该物形似耕作用的犁,只是结构更加复杂。

正是卫蓁以历史上的曲辕犁为基础,参考现代耕作工具所设计的,她在辕处做出了改进,使得这种新式曲辕犁更加容易上手,方便灵活了许多。

但具体如何,还得在地里试一试。

结了尾款,一行人带着新犁去了城东地头。

眼下正是秋收的季节,出了城门,随处可见挥舞着镰刀和连枷在地里挥汗如雨的人们。

在这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两辆马车先后在那片空置许久的地头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又有人受伤了。”不远处的田间,一位身材魁梧的男人看到这幕,擦着额角的汗水,走到地头拎起水壶一饮而尽。他走路跛的厉害,似是有什么腿疾。

“不应该啊,最近没听说哪儿打仗了。”说话的人年纪在四十岁左右,右侧肩膀以下空荡荡的,拿不住镰刀,只能在田头打打麦子,他是这附近另一块田的主人。

“都是兄弟,去问问就是了。”说完,他大步朝那边走去。他左眼有疾,视物不清,眯着眼看了半天也没能看清,早就不耐烦了。

另外两人看见了,也连忙跟了上去。他们三个都是这附近村子的居民,地就在这附近。

“老郑?”

郑远和另外两个侍卫刚把那新犁抬下车,就听见后面有人在叫他。一回头,看见三个老熟人。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