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1 / 2)

从缘古阁出来,到西郊之后,远远就看见有群人已经在门口候着了。

除了卫蓁先前买的那一所,这附近还有七八户宅子,一所比一所大,分布在左右两边。

参考着手上所持的凉州城周边地区的地形地势图,她选了左边离得近的几户,按图上显示,这几所宅子后面不远处是坡地,小坡下面有河流流经,在那里建高炉正好合适。

她刚下车,那群人就有一领头中年男子的前来见礼。那男子面白无须,微微一笑,透着几分儒雅的味道。他自称姓李,名海潮,受镇北侯之命担任冶铁坊的管事,任凭夫人差遣。

“那就辛苦李管事了。” 有人帮忙打理是好事,她也能省些心力。

随后,李管事在前,引着一群人进了就近的宅子。宅子内部尚未拾掇,还留着许多前任主人的物事摆件,后院要比卫蓁那所小很多,但也算宽敞。

“夫人,左边这几户构造都差不多,还要接着看吗?”

“不用了。”

结构都大差不差的,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左边四所户型相似,位置相近,她直接参考苍鸾那边的处理,让人把几家的后院打通,整个外墙延伸至河边,把小坡也围了进来,预备将小坡修整成近似台地的样子。

位置选定,卫蓁把手里的图纸交给了几位工匠,上面画着经过后世改造的冶铁高炉,当然,有些地方她根据现在工艺做了调整,确保以目前的水平可以制出。

交付图纸中,不知到了哪一张,她的手下动作停留几秒,然后将眼前的这张纸叠了起来,收入袖袋。之后,她给几位匠人详细地讲了自己标注的地方,以保证实物与图纸的误差在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前期,她能做的事情就到这里了,其他的就放心交给李管事,让他有问题来寻自己。

回去的路上,卫蓁从袖间取出刚才尚未给出的纸,展开抹平,白纸上点点墨迹,旁边小字标注,上面画的也是高炉,但不是用来冶铁的,而是用来炼焦的。

她想要实现的是灌钢工艺,其中需要铁液化,而纯生铁的熔点是1500多度,用木炭做燃料产生炉温远远不够。即使用煤做燃料,炉温也差上些许,运气好时,兴许偶尔能够达到,同时,用煤冶炼产生的杂质较多。

冶铁最好的燃料就是焦炭,是将煤焦化干馏而成的。焦炭质硬而多孔,不仅在炉膛中能发挥还原剂的作用,而且在风口前的回旋区内会激烈燃烧,产生的热能是高炉冶炼过程中的主要热源。

但是只有一点,便足以让卫蓁顾虑万分——炼焦会污染水源、空气,建在西郊,影响太大。

如果不用焦炭的话,她要用什么作为助熔剂,使铁液化呢?

燕景云刚进门,就对上一张苦瓜似的小脸,他上前瞟了一眼,卫蓁面前那张纸上曲里拐弯的,不知都是些什么鬼画符。

“公主在愁什么?”

看到来人,卫蓁把手里的东西收了起来,“无事。侯爷怎么来了?”

自从西郊回来,已经过去几天了,那上面都是她想到的一些可能产生助熔作用的物质,为了方便,都是直接用化学分子式记录的。

“收拾一下。过世的副官明日下葬,等下你与本侯一起去上柱香。”眼瞅着卫蓁动作自然地收起纸页,燕景云移开了视线。

“好,侯爷稍等。”

上次来去匆匆,思绪纷杂,她竟忘了上香这事,还好今日能够补上。

来到副官家中时,院中有不少人在,大概都是亲属友人,为帮着布置灵堂,还有明天下棺的事宜。一见祭拜的人来,就有人上前带他们去灵堂。

灵堂是主屋布成,棺材停在这里就没有多大的空间了,上次来时见到的妇人拥着三个孩子跪在一旁,满目哀容,其中最大的孩子不过六七岁,最小的尚在襁褓。

孩子们尚且懵懂,只知道跟着母亲,见有人上过香,他们就跟着叩拜一下,额头点地的声音闷闷的,像压在人的心上。

燕景云与卫蓁先后上香祭拜,那妇人也只是重复叩首还礼的动作,宛如一具被抽干了精神气的空壳。

灵堂上的一幕像印在了卫蓁的脑海。

一个妇人带三个孩子,在这乱世之中要如何生存。

想着,她也随之问出了口。

“不同情况有不同补偿。”

此时,两人婉拒对方亲友留饭的好意,刚刚踏出副官家的门。

提到补偿,卫蓁想起上次燕景行来时怀里抱着的盒子,应该就是指那个吧……

“侯爷两次来此,我原以为你十分看重他。”

这个看重当然也包括额外的抚恤优待。

“当日袁休有别的任务,他路过村子借宿一宿,匈奴人来时,本是可以跑的。”

不知不觉间,两人已走到了马车前,停下了脚步。

燕景云看着她,眼里是经久不变的从容,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