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1 / 2)

四月青草合,乌阳春水生。①

距离凉州城最近的一条河名为乌河,时逢余月,乌河两岸青草茵茵,草木丰茂,顺河流两岸向外张望,与青草地相隔一条小道,是大片大片刚冒出芽儿来的庄稼地。

四月下旬的天气,过了晌午也不算热,本该是农人下地忙活的时候,可附近田里的农夫今天早早就聚集到了河边。除了他们,还有一群人更是大早上就到了此处,然后从随行的推车上搬下了许多竹篾和打磨好的木筒,紧接着一群人就在吵吵嚷嚷中忙个不停手。

这群人正是梁同升和农署的小吏,以及被请来做工的木匠,而他们手下正在组装的则是筒车。一架完整的筒车部件众多,体积庞大,要是装好了再拉过来,怕是连城门都出不来,故而梁同升决定,将筒车细分到各个部件,上面用炭笔标上记号,然后分车运至河边组装。

作为距离凉州城最近且附近又有大片庄家地的河流,在这里的装置的自然是第一架水车,因而不论是对农署的官吏,还是对亲手制造水车匠人而言,都有着格外不同的意义。

梁同升手里攥着不知已经看过多少遍的图纸,明明已经将其分毫不差地印入脑中,却仍旧时不时地看一眼,好与匠人手里组装完成的部分作为对照,加以确认。过了一会儿,又走到岸边搭起的木架子下敲敲打打,看其结实与否,河对岸相同的位置也有一个木架,这是作为水车两侧支点的,亦十分重要。

既然殿下将这件事交托给了他,他必然要对得起殿下的信任。

想着,他又快步到木匠那里把已经完成的部分细细检查了一遍。

从东方既白到日头当空,零零散散的部件在匠人们的巧手下组装成了一个造型精妙的巨大的木轮,筒车逐渐成型。

周边田里的农夫也渐渐汇集了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是从七八里外特意赶来的,不过,他们在此并非是为了看热闹。

水车的架置严格来说属于劳役的范畴,需要的人手自然是从民间征派,农署的官吏在这方面往往只是起到统筹的作用。这些聚集到此的农夫就是被就地征来做工的。

几天前,文令已是经过层层传达,最后交由里正落实。乍知农署要在农忙时征人服役,当时里正的心里也有些打鼓,不过细看过文书,知晓此番是为何事后,就施施然放下了心。

果不其然,当里正说要征人做工时,田夫们一个个都不由蹙紧了眉,虽然新式农具在犁地播种阶段帮他们省了不少事,但现下地里庄稼刚冒芽,哪能离得开人?

望着乡亲们沉重的神情,里正急急补充道:“时间不长,就一半天。”然后又把水车的作用对大家伙细细道来,即使下发到他手中的文令并未附图细绘,却不妨碍他煞有介事地描述。他可是听说了,水车出自那位殿下之手,有新式农具珠玉在前,这水车自然也是十成十地好。

听了他的话,田夫们虽然难以想象那能灌溉两岸百亩地的水转轮该是何模样,但挡不住他们的心潮澎湃,立时一个接一个地应道:“俺家的地离河近,要是那河里的水真能自己往地里流,俺自是该出份力!”

“还有我还有我!只见过地上跑的轮子,能在水里使劲的轮子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得见见。”

“照俺说,这力得出,提水浇田也是浇,提前把那什么水轮子弄好,往后不就能舒坦了!”

……

因而,这才有了众人共同聚集在岸边的场面。

大约申时,木匠将筒车各部件组装完成,直径约二十丈长的大转轮只静静躺在地上,就足以让人心神震荡,无他,这东西庞大的简直超乎他们的想象。

木匠们一时怔忪,不敢相信这是经他们手一点一点打磨拼装出来的。梁同升也不免恍然,白纸墨笔勾画的种种变成了现实,如此构造精密的庞然大物就在眼前,只是,它真的能如殿下所言那般润泽两岸吗?

无论如何,成败在此一举。

梁同升压下了种种思虑,将候在一旁的农夫分作三组,两组人少的由小吏带队先到河两岸搭好的支点处暂候,人多的这组则要将筒车立起,转至河中安置妥当。他将具体如何做交代下去,后面则有小吏督令他们完成。

提前备好的两根粗麻绳被分别绑在转轮左右的两个端点,每条绳索延伸处各有一队田夫,待确认绳结绑紧后,田夫一个个背对转轮,将绳索背在肩膀上,等下,他们就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将这庞然大物拉起。

一切准备完毕,确认无误。

“一二,拉!”

随着口号声起,两排农夫一道使力,他们咬紧牙关,手臂上青筋鼓动,拖动绳索做前倾状,那雄踞在草地上大转轮真就一点点被他们拉起来了。待转轮离地面有些距离了,立刻有人从两侧使力帮忙稳住,好让转轮立起来。

最终,当大转轮彻底竖立起时,只觉得更显恢弘气势。平日里经过城门时,威严高耸的城门总会将下方的行人车马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