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 / 3)

傅长桓刚走过廊子下,陡然顿步,偏头睨了一眼。那人低着头,连带着伞也低着,身子抖的厉害。

他当真让人这么害怕么?

身后的管家在他跟前说了一句,“公子,那位就是沈姑娘。”

傅长桓没说话,抬脚往里走了,剩下沈禾一人在这胡思乱想。

光这一瞬,她都已经想了好些死法,不过哪一个她都不敢。

她怕死。

傅长桓已经进了庭院,管家也就遣了站在这儿的丫鬟,各自干自己手里的活。

沈禾昨日刚进府上,管家还没来得及安排,落了半日清闲。

她一路往内院走,四下张望着别院的环境,越往里走,院落越少,最后记下了北后院儿里的那棵大树。

**

别院书房内。

傅长桓正在书案前看着手里的信,从宫里来的。

他这次下江南不过月余,从宫里来的信已经是第四封了,信上也无大事,都是问他何时能回来。

历宗九年,傅长桓逼宫后,扶持谢阑即位,小皇帝年仅十一岁。谢阑是端亲王的长孙,嘉南一战后,父亲战死,便一直养在端亲王膝下。

傅长桓扶持他有两个原因。

一.谢阑尚小。

二.他父亲和母亲拼死守下的江山不能易主,还得姓谢。

至于他为何逼宫,还要从九年前说起。

历宗元年,嘉佑帝刚即位不久,嘉南传来战犯,为了稳固皇位,嘉佑帝连夜召集将首在宫内商讨战事。不乏有言官求和,武将求战。

傅长桓的母亲杨婉英是武将之一,盛老将军盛明槐的部下。同僚的谢瑾就是端亲王的长子,也就是他扶持的新帝谢阑之父。

商讨结束后,嘉佑帝下令御敌,派盛明槐及部下一干得力将军一同前往嘉南,杨婉英和谢晋在其内,择日出征。

杨婉英策马回到将军府上时,将军府里外灯火通明,傅延州站在府外,面色担忧道:“夫人,战事如何?”

“后日就走,”杨婉英下了马,挽着傅延州轻声安慰道:“你不用过于担心,我等久经沙场。况且这次有盛老将军坐镇,定然大捷。”

傅延州还是不放心,从宫里传来急召时,他就心神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不对。

两人相挽着的手不自觉的收紧,他欲言又止,看着杨婉英的动作,顺势低头。她在他的嘴角亲了亲,很轻,像是安抚。

“我知道你在顾虑什么,自从诞下桓儿我性情温和许多。但你别忘了,在这之前我可是一直在沙场上的人。我向你保证,嘉南定会大捷,我也会平安无恙。”

深夜,傅延州起身时,枕边人还是察觉到了,他温声道:“喝水么?”

床上的人摇摇头又睡了,傅延州在她额头轻吻了一下,让她安心。随后坐在书案前写了两封信。

一封是送入宫的。

傅延州作为朝廷文官,虽武力不行,但他洞察世事,熟读百书,精通兵法。傅延州前后两次坐镇军营,任盛明槐部下军师一职位。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向皇上请命,随大军前往嘉南。

第二封是写给好友周乾。

他在信中说明了情况,把膝下一子傅长桓寄养在他身旁。此时傅长桓年岁十三。

一切安排好后,大军出征那日,傅延州随从军队一同前往嘉南。

起初,战事一切顺利。月余后,天大寒。粮草耽搁,边关将士苦苦支撑,粮草依然未到,士气大减,军队连连被逼退。

谢瑾也在此战中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嘉南城中百姓得知粮草紧缺后,纷纷拿出自家的物资补给军队。军中牺牲一位大将,众人心中气结,势必击退战犯。

而后有‘虽殒一将,然气结。兵退于鼓楼,群起而攻之,其状似万箭齐发。再战,再捷。一鼓作气,终定边关’。

嘉南大捷后,捷报传入帝京。嘉佑帝大喜,然有奸臣奏报,“杨女将因谢瑾一事怀恨在心,恐今后对皇上不利。”

嘉佑帝生性多疑,对奸臣的话思索再三,只道,“暗中观察即可,切勿惊动将军。”

然奸臣早已布下死局,取杨婉英性命。奉皇帝命,先召回盛明槐及大军班师回朝。杨婉英等部下管控嘉南城,分两队回京。临近年关,杨婉英手下只留了亲兵二百,其余随同盛老将军凯旋帝京。

十日后,嘉南成俨然如战前一般安定祥和。杨婉英携手傅延州一同返回帝京,人马过了嘉南成后,一片荒芜,他们就地驻扎。

入夜,提前埋伏好的死士一拥而上,目标明确他们夫妇二人。

亲兵被射杀尽数,他们显然不敌,傅延州在沙场上本就替盛明槐挡了一箭,现下又替杨婉英挡了死士一刀,刀入心脏,当场毙命。

而后,杨婉英孤身一人,俨然不敌层层包围的死士,她知道今日定是命丧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