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砍人的武皇帝奇葩王者002号(1 / 2)

曹操(155年-220年)不知道什么座三国

中医控,专业方向是当归研究头疼却不让大夫手术

喜欢喝酒作诗人妻但不喜欢被单独喊名提防了一辈子各类豪杰却漏掉女装大佬司马懿

希望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结果刻成魏武帝

曹操,这名字大伙耳熟能详,说起三国,说起魏国,甚至说起奸雄,首先从大家脑海里冒出来的名字就是曹操。

曹操没当过皇帝,他做过丞相,封过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这才有了魏武帝曹操,也算是一代王者了。

(冷知识一则:一般谥号“文”比“武”荣誉高,往上追溯千年,姬发建立西周,自己只敢称“武”,追封父亲为“文”。曹**前,就给自己定好了谥号为“文”,但曹丕是自私儿子,他纠结半天,最终决定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曹丕魏文帝,曹操只能落个次好的魏武帝。)

曹操的文才武略,精彩事迹要详细逐条讲,就算是一本书也讲不完。大多数故事,也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真真假假地流传下来。我们今天不说丰功伟绩,也不讲三国群英大乱斗,只将曹操的疑心病单独拎出来聊聊。

是的,曹操曹阿瞒,他有疑心病!

年轻时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重点是不修品行,所以当时那些点评大V对他的评价都比较两面性,说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可能他自己也受此类点评影响,心中默默定了性:哼哼,我就是这么个两面派!

那阵子,曹操在洛阳做个小官,此时的洛阳可不是今天的洛阳,是都城,是No.1,是皇亲贵戚云集的城市

,很难治理的。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了十来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那会儿皇帝宠幸一个太监叫蹇硕,他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处死。虽然因此“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曹操也因此得罪了权贵,暗地里被穿了不少小鞋。少年曹操因此懂得了世态险恶,也生出了防范之心。

后来,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许县,与汉献帝产生了一点小摩擦。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便找了一大群人(其中有刘备)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事败被诛。

“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操遣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击之,不克。备谓岱等曰:‘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其实曹操在奉迎天子初期,同汉献帝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就算是塑料臣子情,那也是不会翻脸的那种。结果没想到,献帝居然

要先动手结果了他。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的防范之心就控制不好了,一个操作不留神,就防范过头了。

无限膨胀的防范之心,便成疑心。

曹操谁都怀疑。

疑杀吕伯奢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

三国时期,结义是一件非常严肃且郑重的事情,刘、关、张结义,那就是一辈子的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曹操作为吕伯奢的契侄,理应孝敬、尊重,至少善待他。

可曹操因为谋杀董卓事发,被朝廷追杀,带着陈宫一路逃到吕伯奢家中避难时,竟因为听见吕家后院有磨刀声,便怀疑义叔要加害自己。吕伯奢打算杀猪款待曹操,猪乱跑捉不住,厨师喊了声“缚而杀之”,让下人把猪捉牢。这一句话更令曹操深信不疑,二话不说,拔剑****,不管男女全都杀死,转眼就杀了8个人。

无辜男女:“什么仇什么怨?!干吗杀我们?”

曹操:“不听不听,都是念经。”

然后曹操继续杀。直杀到厨房,发现了被捆着等待挨刀的大肥猪,才晓得自己错杀了好人。

曹操:“哎哟,杀错了。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跑呗!”

曹操和陈宫急忙出逃,可好巧不巧,偏遇上买酒回来,打算同曹操痛饮的吕伯奢。

曹操此时做出的选择是,举起屠刀杀了吕伯奢,以免将来被吕伯奢追杀。

陈宫原来是投奔曹操的,见他这种操作,肯定不敢跟随了啊,于是就要散伙。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