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能超越的自恋狂魔乾隆(2 / 2)

隆一生都自诩风雅,酷爱舞文弄墨,有事没事就写诗。朝廷里的文臣一是吃人嘴软,二是怕掉脑袋,哪敢说真话!乾隆的诗每次一出来,大家都是疯狂点赞,底下全是好评,一个黑粉都没有。“金声玉振、涵盖古今”“神龙行空,瞬息万里”。

但实际是个什么水平,举个例子。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

起。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茆簷悬匦瘝……这些字你是不是都不认识,都不会读?别被唬住,其实这首诗就是大白话,说这地方我来过三次,好穷好穷(各种描述好穷)。朕免了他们的正供,他们就开始生活得好了。

乾隆诗的通病:原本是简单通俗,非常有乡土气的故事,但为了显示自己认的字很多强加生僻字,为了显示自己看的书非常多强加少见的典故,为了押韵强行造词。(有时候实在编不出来,就强行自己捏典故,用虚词垫字。)有点我们刚学英语时,写作文没词汇量,作文非常平淡,却硬加上一个超级长,用了各种乱七八糟时态的倒装句或者从句,再塞几个生僻词,自以为该金句能令作文上个档次。

错觉之二:你们写的文字都是在讽刺朕!

乾隆自己水平不行,不自知,还要自恋觉得自己文化素养天下第一,别人写的诗,他同样会自以为是地做阅读理解。

几乎全错。

但由于他是皇帝,阅读题便被强制判全对给100分。

这100分的结果是残酷且血腥的:

胡中藻《坚磨生诗钞》中有“一世无日月”“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日月’合而为‘明’字,这分明是怀念明朝。大清国号前加“浊”字,分明心存侮

辱。来人啊,拖出去斩了!”

吴英上书布政使,建议改革地方行政,里面因有“其德非不弘也”“万斛之弘恩”。

乾隆:“冒犯朕的名字,大不敬,凌迟处死!”

智天豹编了一部万年历,进献给乾隆,本是想拍乾隆的龙屁。

乾隆一翻:“这书怎么就编到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你是诅咒朕短命吗?也拖出取斩了!”

韦玉振为父刊刻行述(就是个人简历),文中有“于佃户之贫者,赦不加息”。

乾隆:“‘赦’”只有朕能用,斩了!”

秀才程某为人祝寿,贺文中有“绍芳声于湖北,创大业于河南”。

乾隆:“‘创大业’?你也要做皇帝?斩+1!”

石卓槐所著《芥圃诗抄》,有“大道目以没,谁与相维持”。

乾隆:“大清朝主宰天下,没有大道没落之说,还需要你来维持?凌迟处死+1!”

魏塾读一千多年前的史书《徙戎论》。该书主要讲针晋朝时原居住西北的羌、氐族人逐渐迁入中原居住的情况,建议把他们迁徙回原处,以使“戎晋不杂,各得其所”。此议未被晋政权采纳。魏塾写了句读后感“在朝诸官俱是驽才猪眼,不用江统之论,遂酿成五胡之灾”。

乾隆:“‘五胡’‘戎狄’这些,是在影射满清吗?斩+2!”

程明湮读《后汉书·赵壹传》,里面有一首五言诗,“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读完程明湮写了四个字读后感“古今同慨”。

乾隆:“借古讽今,斩+100**!”

卓长龄著有《忆鸣诗集》。

乾隆:“‘忆鸣’??你想明朝了吧!来人,拖出去也斩了!”

(小声提示:陛下,卓长龄和他儿子都死了十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