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皇位之争(1 / 2)

清梦醒 哈什纳达尔 1586 字 5个月前

德光帝一共有九个儿子,除了被踢死的皇长子奕纬,以及夭折的皇二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共有六个儿子长大成人。

但是到德光帝在位二十六年,六十六岁的时候。德光帝的身体已经非常衰老,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时光。而此时年龄最大的皇四子奕詝十六岁,皇五子奕誴十六岁,皇四子奕訢十三岁,余者皆不满七岁,尚属幼童。

因此,未来黛青皇帝的选择,就只能在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这三个儿子中产生了。

而皇五子的母亲祥妃,又是一个极不受宠的,甚至被降为祥嫔。子以母贱,皇五子奕奕誴也因此从来没有得到过德光帝的喜爱。甚至讨厌到一个程度,就是将其出继给德光帝无后的弟弟惇亲王绵恺为嗣。既然已经出继了,法理上就不能算是德光帝的儿子了,因此皇五子不能参加继承权的竞争,直接出局。

这样,未来皇位的争夺者,就只剩下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两人了。

奕詝的生母是全妃,一直深得备光帝的宠爱和信任,甚至一度掌握整个后宫。可惜她的寿命太短,在生下奕詝两年后,就一命呜呼了。

失去生母的奕詝非常可怜,如果没有人照顾将无法生存在勾心斗角的后宫之中。可是这个时候,奕訢的母亲静贵妃却用温暖的胸怀接纳了襁褓中的奕詝,担负起了抚养奕詝的责任。

所以,奕詝和奕訢虽非同母所生,却是同母所养,因而兄弟俩的感情相比其他人更加深厚,而且所受的资源也相差不无几。

甚至于德光帝一时之间很难决断在兄弟二人中选择哪一个做为自己的继承人。

两个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师傅的差异。

奕詝的师傅是杜受田,奕訢的师傅是卓秉恬。

这两个人的差别非常之大,进而也影响了两位皇子的成长。

杜受田,至纯孝。

杜受田是杜家的独生子,因而孝顺父母的责任也就全都落在他一人的身上。

杜父五十岁的时候,突然患病,一连十几天昏迷不醒,苏醒后又卧床不起几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杜受田为父亲延医请药,端水喂饭,累了就在父亲床前打个盹,几个月里一次都没有上床休息过。杜母去世的时候,杜受田悲痛欲绝,可是他又因为父亲看见自己失态会更加伤心,于是就只能偷偷的哭,每天极力宽慰父亲正常饮食,自己却因为伤心过度茶饭不思,几天里居然熬的骨瘦如柴。

杜受田尽管十七岁就得中秀才,二十四岁就高中举人,本来在仕途上完全可以少年得志,大展前途。可是黛青的制度,做官必须离开家乡千里之外。杜受田不想父母为自己奔走他乡,更不能为了仕途而放弃堂前尽孝。就拒绝出任官职,一直守在父母身边。

一直到三十七才参加会试,四十岁的时候才出任翰林院编修一职,开始真正出仕为官。

也就是说,杜受田是一个把家庭、亲情、孝道,看得比仕途、功名,重得多的人,为了家人,为了亲情,为了尽上孝道,他完全可以不要功名官职。

这样的人物,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是非常罕见的,然而这样的人在黛青帝国,尤其是中土,也是最令人敬仰和推崇的。

因为中土西尼自古尚孝,上自天子下至走卒,都认为“百善孝为先”。哪怕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只要他有超出常人的孝道,就足以让他获得天下人的共同敬仰。

在杜受田的教导之下,四皇子奕詝也很自然的在孝道方面,远胜于其他所有的皇子。德光帝也经常感动于奕訢的“纯孝”,甚至因此忽略了奕詝在其他很多方面的缺点。

相比之下,六皇子奕訢的师傅卓秉恬,就更多的体现为一个“能臣”、“干吏”。

卓秉恬自幼机敏聪慧,二十岁已经得中进士,进而被选为庶吉士,一年后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专修国史。不久又出巡秦西省,主持当地的科举乡试。后又回京出任御史、给事中、鸿胪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内阁学士。期间又主持过一次江南科举。然后又升为礼部侍郎,再外放地方为江南学政史、再回京升为左都御史兼顺天府府尹正堂。

卓秉恬与人交往非常真诚,而且一身正气从来不掺与任何朋党。每每遇到朝会时,一定侃侃而谈,直陈国法大义。具体做事的时候,更是勤奋用力,凡是交到他手上的事务,没有一件不及时处理的。他就是这样努力认真的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哪怕因此得罪上司,也丝毫没有任何改变。

卓秉恬不怕得罪上司,却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也乐意为民请命。有一年,他出任东齐省监察御史,路过北直省,结果发现北直地方的官吏,借着编保甲户籍的机会,敲诈地方百姓。虽然他只是路过的官员,却还是上书朝廷,请求派出官员加以处理。事情很快得到了回应,德光帝派出钦差大臣,处理了这一问题。后来南豫省遭灾,卓秉恬了解到一些地方官府救灾不力,导致饥民载道,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