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旨意(1 / 2)

辞尘鞅 飞驳 1076 字 3个月前

温辞倒是不知此刻赵邝又吃起飞醋来。

“流民若不能亲眼见着堤坝,恐是不容易回来,想要他们心甘情愿回南禺,非易事。”温辞见着他圣旨一笔一笔落下,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赵邝落笔的手停了停。

其实这件事,今日便召集跟来的臣子商议过了。

除了降税赋、开仓放粮,没人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都是些老生常谈之策。

“陛下觉得募流为兵如何?”

赵邝听着倒是新奇。

他深思一番,倒也明了温辞此言的含义。

流民若是无生存之道,无非为匪,为兵为匪,是个人都会选择当兵。

先报名的军民,可以率先加入到堤坝的修筑。

大晋本来就要招募兵士,在此地屯兵,此招倒是一举三得。

见着赵邝听了进去,她也就不插话了,很自然的伏倒在他身上。

这几日,她也累惨了。

那边帮县衙重建、施粥、布药、安抚。

觉得自己都苍老了许多。

往日瓷白得肌肤上,这几日摸上去都不似往日光滑了。

最让温辞无语的是,袁清自觉和她熟悉,觉得她法子多,一天十个问候必不可少。

如今她一听袁清喊她娘娘,反射性想跑。

附近能买到的修建用材和粮食,流水一般进了南禺。

棚子里的妇人,平日里帮着缝补、洗漱、煮粥、开荒。

力气大的男子,都进了堤坝建设队伍。

如今人力不够,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份用。

当然干的多,拿的也多。

按着渭南做工的工价,每日提了五文钱,袁清此刻成了监督员,做完了一天工,发一天工钱。

每日清晨施一碗粥。

做工的晚间拿了工钱,便可以自行买米煮粮。

见着发出去的银子,他都乐呵呵的。

毕竟发的不是他的钱,收到钱的可都是他南禺的子民。

赵邝的几条流民返乡政策旨意一下达,袁清都恨不得手舞足蹈起来。

1、募流为兵

2、以工代赈

3、免税降赋

4、开仓放粮

赵邝的圣旨一下,上通下达,何况他本人就在南禺,根本没一个敢背地里搞小动作的。

还没跑远的流民,接连两日回来了不少

纷纷加入了修建堤坝的队伍中。

毕竟南禺要想安稳,他们此刻所做的,便是奠定基础。

特别是得知工钱一日一发,旁边还有施粥的棚子。

无处可去不得已流浪的人,纷纷走起了回头路。

南禺也逐渐恢复了些许生机。

如今,温辞一行人也不用车驾里待着了。

县衙的屋子经过十几日的搭建,终究是完工了。

一群在车驾上熬了几宿的官员,终于可以躺平睡个好觉。

温辞闲来无事的时候,便想着教那一群孩子识字。

结果人家百三千早就倒背如流了。

听了孩子叫了数日的温夫子,结果她连简单的教字也教不了。

总得当得起这个名头吧。

温辞看了半天,准备教他们打算盘。

这还是温辞从州府家抄家抄过来的金算盘。

前些日子还念叨来着,此刻就放在了她的面前。

赵邝也真会送东西,渭南州府收缴的物件,金银珠宝、珠钗首饰,偏偏寻了这个给她,真不知道该不该夸一夸他。

此时的金算盘,闪的面前的孩子都不敢上去碰。

毕竟如此金贵的物件,碰坏了卖了他们都赔不起。

温辞细心的教他们念口诀:

“一归如一进 见一进成十 二一添作五 ... 五归添一倍 逢五进成十”

一长串数字从温辞嘴里念出,手上还不停的演示着怎么操作,给这群孩子看的眼花缭乱,温辞也终于找到了一丝为人师表的感觉。

这群孩子也乖顺的不行,苦难里长大的孩子,总是比旁的孩子柔顺几分。

温辞手把手一个一个教着。

赵邝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这一幕。

此刻他不禁想象,若是日后,他和温辞有了孩子,孩子应该也是受尽宠爱长大的。

他能教孩子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孩子他娘能教他打算盘、算账。

不知何时,嘴角已经勾出了一丝笑意。

温辞瞧见门边靠着的他,笑着问道:“陛下怎么来了?”

赵邝眉目清和,像是一幅晕开的画。

“州府夫人招供了,账册的识别方法。”

方怀倒是能找人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