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1 / 6)

“没错,正是那个林小风!此人怀揣叵测之心,善于挑动民心,难道我们还要继续保持沉默,容忍他肆无忌惮地张扬跋扈吗?”陆印生的话音犹如一块块沉甸甸的铅块,逐字逐句敲打在众人的心头上,振聋发聩。“遥想当年那个政通人和的朝廷,我们彼此相辅相成,即便意见不合也能坦率交流,而现在,林小风凭借圣上的偏爱,越发恣意妄为。倘若我们继续放任他随心所欲,朝廷的秩序恐怕就要陷入浑沌,这绝非万千黎民百姓之福祉。”

他进一步加重了语气,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更为恶劣的是,他还私下里在民间播撒谣言,恶意中伤我们这些朝廷的老骨头。我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家族的荣光与尊严岂能被随意践踏?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是我们在朝堂上的地位岌岌可危,我们身后代表的家族也将蒙受不可逆的名誉损失,昔日积攒的美誉恐怕转瞬间就会沦为街头巷尾的唾弃与嘲笑。”

陆印生的这番慷慨陈词犹如一把锋利的剑,深深地刺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头。大堂内顿时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沉默之中,众人都低头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目光聚焦在掌心,仿佛能在那丝丝缕缕的白须中找到答案。时间仿佛停滞了几秒,空气变得异常凝重。终于,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打破了这片宁静,他悠悠开口:“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陛下面对林小风的种种行径似乎颇有袒护之意,加之太子与他关系匪浅,我们又能采取何种有效的对策呢?”这句话犹如一股寒流,再度让整个大堂陷入更深一层的困惑与无奈。

陆印生脸色深沉如铁,眉宇间凝聚着无法忽视的忧虑。他的话语像是锤击在每个人心头的警钟,“列位同仁,你们都亲身领略过报纸那足以翻江倒海的力量。试想一下,若舆论的舞台完全落入林小风之手,他便能随心所欲地操控世间舆情,使之成为他的传声筒。要知道,那些看似寻常的报纸实则是百姓心中万千思绪的载体,这样的权力岂能轻易让林小风一人独揽?倘若他任意胡来,滥用这份力量,只怕将会引发天下人心动荡,尤其是太子对他的过分倚重,已然有陷入迷雾的趋势。”

于是,在这个决定性的夜晚,陆印生郑重其事地邀集众人,目的就是要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林小风,如何在报纸领域重新夺回话语权。“不久前,学士院提出接管报纸的方案未得陛下首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计可施。不妨设想,朝廷各部能否各自创立专属的报纸,如此一来,天下政务纷繁复杂,各类报纸亦可根据职能定位各有侧重,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导向。”

他举例道:“譬如兵部,完全可以创办一份《兵部日报》,深度剖析天下军事布局,详述边疆风云变幻,甚至能够通过报纸引导民众对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又如户部,完全可以推出《户部日报》,专注于报道全国各地的财政收支状况,粮食储备动向等关乎民生的基础信息。以此类推,各个部门皆可依托自身职能办报发声。”

陆印生的话音掷地有声:“林小风虽与太子联手缔造了报纸这一传媒新形态,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既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同时也可能成为束缚自身的枷锁。当前的局面,实质上正是一场不见硝烟的舆论战!”

周围的人群在听完陆印生的一席话后,各自眼中闪烁着思虑的光芒,彼此间无声地交换着眼神,仿佛在内心深处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时,人群中有一位老练的官员挺身而出,慎重其事地点了点头,附和道:“陆大人所论精辟入骨,确实揭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然而,林小风深得陛下与太子两代君主的信任,要想从太子日报社那里分一杯羹,怕是难上加难。”此言一出,众人的表情更为严肃,这场关于舆论博弈的讨论也由此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策划阶段。

陆印生唇边悄然绽放一抹狡黠的笑意,犹如月下狐狸般洞察秋毫:“所谓‘分割’,乃是一种比喻手法,我并非意图撺掇陛下动手肢解太子日报社,而是倡议各部衙门主动向朝廷呈递奏折,申办全新的报纸。”

他的话语在大厅中悠然回荡,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接着阐述道:“太子日报社如今确实势头旺盛,所载内容包罗万象,偏向通俗易懂,迎合了广大平民百姓的阅读兴趣。然而,设想朝廷各部都能够独立创办报纸,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参与,更有机会引领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向发生深刻转变。”

听众们闻此言,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陆印生眼含笑意,内心明镜似的洞悉着众人的心态:尽管表面看似和睦相处,但在共同面对林小风这个潜在威胁时,他已经触动了他们心中的那根敏感神经。

不过,此时一位长者皱着眉头插言道:“只是,此事恐怕短期内难以得到陛下的首肯。当前正值捐粮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各家虽经济损失尚在可控范围,但名声受损严重,朝廷威信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此刻提议另辟蹊径创办新报,恐怕力量显得较为薄弱,难以为继。”他的话音甫落,大厅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沉重,仿佛所有人都在掂量着这份冒险背后的代价与可能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