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1 / 11)

第127章

此言一出,犹如平地惊雷,震动了李德贤的心弦,他暂时制止了王颖超的言论,思绪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深知此事牵涉重大,若无确凿证据,很可能引发藩王们的恐慌。然而,王颖超并未停歇,继续分析道,认为汉江王早已离京潜逃,李德贝始终坚信宫中必能掌握其行踪。王颖超进而揭示庄子火灾以及袭击阳曲县事件,推测汉江王早与盐商荀浏勾结,目的就是为了谋反篡权。李德贤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追问为何要选择攻打阳曲县,王颖超暗示是为了抢夺火药资源,因汉江王觊觎已久。

当李德贤得知火药一事,诸多谜团仿佛被逐一揭开,但他仍对火药为何被全部消耗感到困惑。王颖超解释道外界并不知晓实情,误以为阳曲县藏匿了什么神秘重宝。经过反复思考,李德贤最终认同汉江王可能与盐商、火药事件有所关联,但对于造反之说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毕竟父皇对于兵制的掌控力度极强,藩王想要掀起大的动乱绝非易事。他迅速推断,汉江王或因担心林小风查出背后的隐秘而选择了逃离京都,只是不知他究竟躲藏何处?

此时,林桃花贴近李德贤耳边低语:“只要有足够的银钱和火药,天下虽大,却也难逃法眼。”李德贤听罢,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之色,他直言欲做一番大事,询问在座诸位是否有胆量随他一同深入虎穴——汉江王府,探寻真相。众人纷纷表态愿意追随,李德贤于是决定率领二百名精锐兵马奔赴汉江王府,誓要揭开所有的迷雾。此刻,他的心中交织着激动与紧张,既有望伸张正义,亦有可能亲手铲除仇敌,倘若汉江王真的不在京都,那么所有的猜测都将得到验证,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戏即将上演。

寒风凛冽的冬月,地龙再度被唤醒,皇宫之中弥漫着温暖如春的气息。靖江帝于暖阁内召集内阁重臣白永元等人,其氛围既松弛又庄重。他手捧钦天监奏本,语气低沉却坚定:“昨夜朕收到此份奏报,据说今年冬季之寒冷或将超越四年前那场大雪灾的程度,那时京畿地区人畜死亡人数接近四千之巨。朕深知钦天监预测并非次次精准无误,然而倘若此次预言成真,今冬恐怕将再次面临一场灾难性的严寒考验。诸位爱卿对此有何应对良策?今日不妨畅所欲言。”

群臣阅读完奏本后,白永元不疾不徐地回应:“陛下,抵御寒冬的确是一道难关,然而今年似乎出现了一线生机。据闻北廊纺织厂携手城中诸多布商,大幅度压低了布匹价格,于是尽管天气尚未降至极寒,京都的衣物和布料售价已经显著下跌。百姓见状纷纷趁机购入大量御寒物品,故此预计今冬情况或许会较以往大大改善,这其中北廊纺织厂可谓功不可没。”

靖江帝听罢,进一步询问地方上的具体情况,李秋炎答道:“近日各地也有类似奏报传来,布价同样呈现普遍下降趋势。由于京都布价低廉,许多小商贩争相采购,并以高价销往外地,虽总量有限,但对地方市场的影响已然显现。”

靖江帝眉头紧锁,深思熟虑后提出疑问:“商贾如此投机倒把,若导致京都货源短缺,岂非对百姓福祉造成损害?布商降价固然是好事一桩,可如何应对其他商家借此机会牟取暴利的行为呢?”

李秋炎解释说:“纺织厂已作出部署,几家大型布商仅向二手商贩少量供货,并严禁在京都境内再次销售,违者将依法严惩。这样一来,京都内的影响得以有效控制,多数布行门前排起了长队,急需廉价冬衣的百姓愿意耗时排队购买,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平衡。”

靖江帝听闻此番安排,不禁赞许连连:“林爱卿所建的北廊纺织厂竟能如此审时度势,实乃国之栋梁!”

李秋炎脸上闪过一丝微妙的表情:“此事与林小风并无直接关联,他离京之时,这一策略还未实施。实则是六公主亲自掌管纺织厂,并制定相关政策,下诏严格管控,厂内上下皆知悉此事。民间甚至有传闻,公主殿下亲理政务,我派人多方探查得知,坊间已尊称公主为天下女子的楷模。”

靖江帝听闻惊讶之余追问详情,原本以为只是一件小事,没想到公主竟有这样的才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李秋炎进一步补充:“因为公主推行的布价极其亲民,且品质上乘,百姓并未视其行为如同普通商人逐利,反而认为皇家体恤民情,因此公主才赢得了这样的美誉。她不仅拥有出众的才貌,更有着不让须眉的魄力与智慧。”

靖江帝面露羞涩之色,谦逊地说:“按照常礼,女子涉足商业事务并不合乎规范,朕确实疏忽了这一点。民间怎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陈曙光适时进言献策:“救济百姓本就是朝廷的责任所在,现下可以实施旧衣换新衣的政策,由朝廷补贴差价,回收的旧衣物分发给贫困者,这个方案可行性极高。另外,鉴于公主对布行运作熟悉,可担任顾问角色。同时,太子殿下也在北方各坊市设立了一种名为‘暖房’的设施,利用鸡鸭羽毛作为低成本高效的保暖材料,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经过一番深入思考,靖江帝点头赞同:“陈大人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