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11)

李德贤大气磅礴地表示:“您的分析有道理,我们可以只惩治元凶,将其家属发配边疆充当军役。”

林小风微微一笑,接着说:“殿下胸怀仁慈,待殿下核实银两数额后,明日我们一起去向陛下禀报,毕竟这件事情最终还需要陛下的裁决。”李德贤欣然同意,并约定了明日一同前往。林小风补充道:“陛下历来重视内阁政务,我们应当选择在众臣集会之时呈报此事。”李德贤不明其意,林小风心中暗忖:通过在众人面前展现公正无私的美德,赢得群臣的信任,有助于稳固人心。他解释:“人多智慧广,单独汇报容易疏漏。”李德贤听后频频点头,决定明日陪同前往,并立刻派人去搜查并收缴赃银。林小风临行前特意叮嘱:“殿下须挑选忠诚可靠之人,开启银库需要详细记录和大量搬运,不宜动用北廊坊的旧部,可请宫中人协助。”李德贤胸有成竹地保证:“一切安排我自有主张。”

夜幕降临,记者们陆续汇集到崭新改造的“办公区”,灯火璀璨,墙壁上的油灯跳跃着光芒,林小风与李德贤联手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堪称典范的加班环境,引得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观望。室内人潮涌动,记者们表情肃穆,林小风矗立在台上,亲切地问候大家:“诸位辛苦了!”

记者们齐声回应:“林大人辛苦!”对于新来的记者来说,能够近距离接触林小风,无疑是一种震撼的经历。林小风微笑道:“我久离京城,近日才重返,今天临时召集大家,并非紧急公务,只是想增进彼此了解,进行一次交流。”

林小风提及坊间关于报社加班频繁、薪酬微薄、饮食消费高昂等问题,询问在坐记者是否真实存在。记者们面面相觑,无人敢直接回答。林小风随机点名,要求记者们据实反馈,并承诺会解决实际问题。一名瘦削的记者战战兢兢地起身,表示自己不清楚具体情况,林小风让他坐下,接着指向一位身材魁梧的记者发问,后者坦诚地承认上述问题确实存在。

人群中,项协宏冷眼旁观,默默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林小风确认问题的存在后,惋惜地道:“报社的发展如日中天,吸引了不少人才,估计大家大部分都是冲着报社的书馆而来。理论上,新记者每月一两银子的俸禄不算低,但为何大家仍然感到生活拮据呢?”

随着话题的深入,记者们纷纷倾诉各自面临的困境,包括工作强度大、复习学业的时间少、宿舍紧张、书馆资源稀缺、食堂物价高等问题。林小风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郑重承诺一定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并解释:“各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放下书卷走到街头巷尾采访,实属不易。尽管一两银子的待遇对于一般工匠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为何在你们看来仍然不够?今天,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为各位解决生活的烦恼。”

古达基仿佛山中惊醒的猛兽,他僵硬地扭动脖子,面孔呈现出一片空洞的迷茫,机械般地将视线转向林小风,嗓音因紧张而变得沙哑:“林大人,刚刚那位校尉举起的杠铃,究竟是有多重?”梁焕坤迅速接话,话语中带着一种深沉的压力:“那杠铃重达三百八十斤,看来他胸骨已断无疑,此处可有大夫在场吗?”此言甫出,全场哗然,三百八十斤的惊人分量,即便在军中也是凤毛麟角,寻常猛将亦难以企及。林小风闻此言,脸色骤变,急切地呼喊医者,并严令众人务必确保校尉的生命安全,要知道,这崭新的锦衣卫还未正式展翅翱翔,不能在此刻折损羽翼。

林小风语重心长地训诫道:“这就触及到了伦理的底线,常沉浸于虚空的讨论之中,实操实务只会止步不前。今日到此为止,你且先回去反省。”杨白溪默然接受了责备,背影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尽头。而项协宏紧随其后,却又再度提出那个有关撞人的假设性问题,林小风则严词反驳:“无论选择哪条路撞击,本质上都是违反律法的行为,身为一名办报之人,理应对此原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初时,队伍显得有些散漫,林小风向梁焕坤递了一个眼色,随着哨声尖锐地响起,队伍立即变得严整有序。古达基等武将原计划借此时机揭示文人练兵的局限性,却不料眼前的景象反而令他们心底欢喜。就在众人准备目睹这场力量与战术的较量之时,外面传来了呼唤声:“老林,我来了,在不在?”只见李德贤率一群官员来到现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靖江帝竟亲自驾临!

林小风在惊讶之余,引导众人恭敬地迎接靖江帝。靖江帝满面春风地询问他此举的目的,林小风回答:“微臣于阳曲县招募了一批力士充实锦衣卫,现正请各位千户进行严格考核。因臣身为文臣,难免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故特意邀请陛下前来亲自指导。”靖江帝听后兴致勃勃,决定亲自观瞻并提供指导。林小风留意到随行人员中还有谢洪信的存在,内心不由得升起一丝微妙的困惑。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一场关于锦衣卫力士选拔的大戏即将精彩上演。

林小风见他走远,便转头对杨白溪说道:“杨大人,你觉得这道德二字,究竟有多重?”

林小风在月色下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杨白溪,对他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