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不可脱离百姓(3 / 4)

他们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官官相护的时候。”

“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百姓的声音,也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罪恶都像前几日那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面前。”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是黑恶势力壮大,不知道多少无辜百姓受到他们的暴力胁迫,受到他们的屈辱欺压的时候。”

“那样即便是将来朝廷发现了这一行径,立即做出应对,也只能算是迟来的正义。”

“所以为了防微杜渐,我们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除了本身御史台、皇城司以及地方上的监管以外,我们还要提供百姓上诉的渠道,以及专门对接的人员。不止是百姓,还有很多心存正义的官吏,也要给他们直达天听的权力。”

赵骏最后道:“虽然这样也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百姓有了伸冤的地方,相信还是能很大程度改善现在伸冤无门的窘境。”

大宋朝廷离大宋民间看似很近,实际上还是太遥远。

百姓如果受到黑恶势力欺辱,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一旦本县负责这方面的县尉不管事,甚至充当黑恶势力的后台,那么百姓基本上就没有了任何上诉的权力,可为是求告无门。

虽然皇城司和御史存在,可就像封丘这样,皇城司玩忽职守,御史台又主要关注修河工程去了,民间人一多就混乱,地方县令县丞也没有做到位,以至于黑恶势力滋生,不知道多少人成为受害者。

要不是赵骏去巡视黄河的路上遭遇这些黑恶势力拦车,恐怕他们还不知道要盘踞在这里多久,祸害多少百姓才能被连根拔除。

所以赵骏认为,政制院已经忽视了底层百姓。

或者说,古代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就没有扎根于群众,深入到基层百姓当中去。

为此他就必须要向后世那样,给百姓发声的渠道,给民间上达天听的土壤,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宰相们听一听民间的声音,如此才能真正地治理好百姓,治理好这个国家。

众人听后互相对视,这个建议并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而且这也是赵骏的意思,那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因而稍微思量之后,晏殊问道:“那该设立一个什么样的部门,设置哪些岗位呢?”

“这样,一层一层地来。先设立大宋全国巡查钦差小组吧。”

赵骏想了想,说道:“以前各部门的侍郎、尚书提拔之前,都放去了四京做府尹,这都快成为了惯例,以至于各府同知成为了主事官,这肯定是不成。将来有功绩的路一级官员在上调的时候,就委任为巡查小组组长,比各路转运使高半级,每年入驻一路,监察各地情况。”

大宋的官员制度跟后世有些类似,但也不一样。

后世基本上就是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高官以及国家级这样划分,但大宋除了县、州、路和朝廷的划分以外,中间还有各部级。

简单来说,后世一省与各部平级,而大宋一路的主官并不跟各部同级。

如正常情况下一路除开临时设立的正三品经略使以外,其它的转运司、安抚司、提举邢狱司、常平司等传统四司主官都是正四品。

而中央各部级,政制院下面的十三个一级机构主官都是加政制院候补同知的正二品,二级机构主官为普通各部的正三品,只有三级机构的主官才与各路的主官平级。

所以这就出现高官并未平级的情况,像财政部尚书夏竦的级别就一定要比广南西路转运使杨察高得太多。

之前各部门侍郎的选拔其实就多在朝廷各部的下级机构以及各路的四司主官当中选拔,但中间一般都会有个过渡,这个过渡职位就是正四品的开封、应天、河南、大名四京府尹。

赵骏正打算提高四京地位,把这些四京府尹提到正二品来,那么干脆就顺水推舟,打破过渡惯例,让这些因政绩出色,而被提拔的人员去巡查地方。

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为了政制院的眼睛,代替政制院进入民间,让民间百姓有了可以找他们申诉的渠道。

“可全国若此庞大,即便每年都派出大量钦差官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

王曾提出异议道。

“所以还是得多增加下级与上面的沟通渠道。”

赵骏思量着,然后说道:“刚好明年开始,也该组建全国邮政渠道了,以后各县、州、路都要建立邮政局。那就设立检举箱,建立各级检举机构,与皇城司、御史台共同监管。”

“唔”

众人互相对视,范仲淹微微点头道:“我觉得没问题,这样就有多个给百姓提供举报的渠道,我们也不至于再像现在这样,跟聋子,瞎子一样,看不见民间的情况。”

“除了官方监督机构以外,民间的监督也不能少,刚好明年我们要开放私人报业,允许媒体进行监督,鼓励一线调查记者寻找证据。”

赵骏继续道:“这样多方面齐下,想来以后再出现地方性黑恶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