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3 / 6)

官家想要收回燕云,在收回来之前肯定会商量好怎么治理那些刚收复回来的百姓,反正为了稳定民心政策肯定不会比辽国差,不然百姓全拖家带口跑到辽国治理的地盘儿大宋也脸上无光是不是?

但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过的太好,原本大宋境内的百姓过的不好也不行,不患寡而患不均,原本大宋境内的百姓可以看在那边被契丹人统治欺压百年的份儿上让他们一让,不代表可以眼睁睁看着他们吃糠咽菜而那边能吃香的喝辣的。

所以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大宋的百姓也得能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减少两边百姓的矛盾让燕云十六州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逻辑通。

赵仲针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怪怪的,可哪里奇怪他也想不出来,于是又问道,“大宋的百姓过的很不好吗?”

苏景殊顿了一下,很是委婉的说道,“应该没有辽国治下的燕云十六州过的好。”

燕云一带和中原接壤,在石敬瑭将那些地方割让给契丹之前,那边一直归中原王朝统治,还有大量前些朝代遗留下来的防御北方外族南下的关隘,和北方草原相比富庶的很。

辽国拿到燕云十六州后立刻将幽州设为南京当做陪都,那地方是契丹人南下窥探中原的前沿阵地,也是抵抗中原北伐的咽喉之地,辽国皇帝又不是傻子,为了让燕云十六州彻底成为他们契丹人的地盘肯定费尽心机。

其实百姓要的也不多,只大宋增税他们减税这一点就足以让大部分百姓都站辽国。

小光国公刚才也说了,辽国在燕云十六州因俗而治,如今距离石敬瑭割地已有一百二十年,一百二十年的时间足够民间五世同堂了,那边已经全部都是接受辽国统治长大的百姓,没准儿在他们眼里大宋才是侵略者。

等等,怎么越说越觉得像湾湾和大陆?

小小苏睁大眼睛,刚才是没想起来,现在想起来怎么看既视感怎么强。

刚才几位相公说燕云十六州要靠谈判拿回来,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谈不下来才考虑动兵。

后世大陆对湾湾似乎也是这样,要将和平统一放在首位。

他自己没水平,上辈子跟风喊武统,这辈子热血上头嚷嚷发兵,

但是好在他有自知之明,知道他说的都是口嗨,真正的决策还得看上面的大佬们。

大佬们说要和平统一那就和平统一,反正后续的治理也是大佬们要头疼的事情,他们、额、他的意见不重要。

苏景殊瞅了眼旁边比他还小的皇长子,没有意外的话这就是下一任官家,所以这位的意见还是挺重要的。

赵仲针听的皱紧眉头,他以为大宋的百姓都过的很好,听苏小郎这么说,民间百姓过的还不如辽国统治下的汉人百姓,这让他们大宋情何以堪?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都归中原统治,怎么被抢走百年再收回来他们就成入侵的了?

不行不行,这样不行,不能让那边的百姓有这种想法。

辽国能用百年时间将燕云地区的百姓变成辽国人,大宋也能用百年时间将燕云地区的百姓变回宋人,他们大宋能人辈出,肯定不会比辽国差。

苏小郎说的没错,他们要先让大宋百姓的日子好起来,好到让隔壁辽国西夏羡慕,让那边的百姓眼巴巴的迫不及待等着朝廷派兵接收那些地盘。

爹爹加油,你一定可以。

赵仲针对他爹充满信心,在他眼里他爹无所不能,只是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而已,他爹努力努力就做得到,根本不用他担心。

苏景殊:……

想想前头范文正公推行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就被强行叫停,他觉得官家可能不敢在儿子面前打包票。

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能和“而已”两个字放在一起?

小光国公还是太天真了,不像他,他现在已经是个饱经风霜的老油条。

两个人躲在旁边嘀嘀咕咕,不多时,苏景殊被包拯喊去说话,赵仲针让他快过去,然后转身去主位找他爹商量“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小目标。

赵曙:???

儿啊,你还正常吗?

先帝给爹留下的是个积弊深重的江山,爹穷的连皇宫都修不起,“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可不是个小目标。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皇帝敢说能让治下所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真要有那样的皇帝的话,上古先贤在他面前都不够看,史书都得单独个他留一整本才够书写他的文治武功。

他要真的能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说大宋朝从他开始都没人会反驳。

目标太大了,稍微换个现实点的,比如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曙说着把自己给说笑了,什么时候收回燕云十六州在他眼里变成了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太祖太宗都没能收回来,真宗仁宗也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