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041(二更)(3 / 5)

场。

在李清月徐徐道来的那一刻,他骤然意识到,不仅仅是他,包括现如今朝堂上对于运粮之事持以悲观态度的人,好像都陷入了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便是非要让粮食自已有的路径中运输。

像是李素筠所说在三门峡水段北道山中开辟新路的想法,正因为对他们来说“劳师动众”,才往往被忽略掉。

第二个误区就是转运仓设置的位置。

自秦汉统一、粮食周转需求增大后,天下各地的漕仓应运而生,但绝大多数都设置在河流交接口或者是河流与城市的衔接之处。

前者是为了方便更换船只,满足不同河道运输条件的需求,后者则是为了将船只所运载的粮草送抵城市之中。

那么在大河的三门峡水道处专设两处粮仓,就是有悖于此前设置逻辑的。

但它可行吗?

或许是可行的!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只在于山路的那一段能否走通。

刘仁轨说是说的无法下一个定论,但别忘了,他出自门下省。

自任职到如今,他亲眼见过的官员上书数量远非寻常人可比,所以关于中条山南麓的情况他也有所耳闻。

他隐约记得,这座山脉北坡多断崖,南坡却要相对和缓,确实有走通的可能性。

刘仁轨深吸了一口气。

说起来,他原本是在做什么来着?好像是在教导学生地理信息……

怎么就歪出一个漕运方案了!

“老师?”李清月见他发愣,又伸手拽了拽他的袖子。

刘仁轨这才收回神思,答道:“若如公主所说,能试一试,只是在细枝末节处还需有专人评估,再必须征得陛下同意,而后交由户部核算开销,有了这些才能继续讨论。”

这件事要做,涉及的州府人员都不在少数,并没有畅想提出得那么乐观。

听他这么说,李清月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

刘仁轨的话其实没有说错。这种能让人吃饱饭的事情,确实是谨慎一些处置为好。

可问题在于,总有些人是等不起这个推敲和建设过程的。

更麻烦的是,她虽是个公主,年纪却还是太小

了,身边除了两个侍卫之外,就只有宫女可用了,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派遣出去实地考察的人。

在执行计划的第一步就被卡住了。

若是刘仁轨是那等实权官员,或许还能有几l个指派出去做事的人手,偏偏他又不是。

不过李清月也只苦恼了一瞬,就又朝着刘仁轨问道:“您没法越权上书谏言此事对吧?”

“正是。”

“行。”李清月也不纠结这个,“我去找阿娘。”

既然她还没法干的事情,那就先去找家长。

反正她是公主,当爹妈的又都是聪明人,那搞那么多兜兜转转的干什么。

她当即叫停了马车,便抱着那做足了标注的地图,在卓云的开道下匆匆往前车去了。

但说是说的只找阿娘,因皇后与陛下同在一车之中,李清月在认真上报的时候便连同着跟李治一并说了。

这可把李治惊得不轻。

他有点恍惚地揉了揉额角,有一瞬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睡醒,“这是谏议大夫在给你授课的时候你推出的想法?”

“不是我,是我们。”李清月严肃纠正道。

这是两个打破常规的想法合并在一起,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也是因为刘仁轨的授课才有了引发思考的机会。

不能只归功给她一个人。

李治随即就听女儿L又说道:“阿耶,我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您能不能让人去看看,这里能不能走通一条山路。或者,您再分拨给我两个人手,我让人去查验这件事也成。”

李治问她:“这两者有区别吗?”

李清月答道:“当然有啦。若是后者,我就当以公谋私,再为自己找两个侍卫了。”

武媚娘在旁绷了绷唇角,才没让自己在阿菟理直气壮贪墨人手的时候笑出声来,打断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对话。

她端详了一番李治的神情便猜测,当他从阿菟给出的建议里绕过弯来,不会看不出,这个想法是当真有可行性的。

若此法能成,关中的粮食压力固然还是会受限于运输成本,却起码能比先前的情况好上数倍。

李治也果然在沉吟了片刻后答道,“此事我让人去确认,若真能一试……”

“我给你、宣城还有谏议大夫各记一功!”

以他现如今的行动力,只是这等实地视察的小事,根本不需其余流程,就可以直接令骑兵数人当先往东而去探查,届时折返回来与他们会合就是。

若车马已入北崤道,便让他们追着仪仗队列经行留下的痕迹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