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盐政之事(1 / 2)

庞公公见到谢煜就像见到救星,忙将谢煜迎进御书房。

一股浓郁的龙涎香混合着淡淡的墨香萦绕在屋内,但更为明显的,是空气中弥漫的沉闷气氛。

德庆帝正坐在书桌前,脸色铁青,手中紧握着一封奏折,似乎正在沉思。

“儿臣见过父皇!”轮椅上的谢煜面带关切,“儿臣感觉这屋内气氛压迫得很,父皇为何事烦忧?”

德庆帝看着这个曾让他骄傲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若是他不曾遭人毒害,事情交给他去做,定会能达到让他满意的效果。

“老六,你来得正好。朕刚收到地方送来的奏折,近年来各地盐价飞涨,百姓们劳作一年连几斤盐都要买不起。

我朝大半的盐都产自江南,如此高的盐价,可他们给朝廷的税收却不及其一二。朕决定要严查江南盐政,揪出那些隐藏的硕鼠。

只有将那些贪官污吏和奸商一网打尽,朝廷以雷霆手段干预,才能让盐价下落,老百姓才能吃得起盐。”

谢煜闻言心中一凛,盐政之事他也有所耳闻。近年来,盐价越来越高,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对此议论纷纷。

皇上也一直努力稳定盐价,打击私盐贩卖,但效果并不显著。

食盐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东西,人只有摄入适量的食盐才能有力气,老百姓做着天底下最重最累的活,长期缺少食盐可不行。

到时身子坏了,往小了说会连累自己的小家,大到影响国家基业,解决老百姓的食盐问题,的确是刻不容缓。

其实,前些日子他已经让手底下的人去暗中调查江南盐政,只不过时日尚短还未查出什么。

此时德庆帝为此事动怒,也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

“原来父皇是为此事担忧,儿臣来的路上正好遇到五皇兄从御书房出来,还以为是五皇兄惹了父皇不快。”

听谢煜提到老五,德庆帝将手里的奏折重重地扔在桌子上,啪的一声震得笔架上挂着的毛笔都晃动几下。

“哼!你也不算冤枉他。朕生气也有老五的一份功劳。”德庆帝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朕让他来御书房也是想要询问他盐政之事,哪知他却让朕倍感失望。

身为皇子,竟对百姓生活漠不关心,对盐政问题更是一知半解,甚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简直是荒谬至极!”

德庆帝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五皇子谢渊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论众皇子中谁最有资格继承皇位,非谢渊莫属,皇帝也是对他寄予了厚望。

只是盐政一事,让德庆帝看清谢渊表面看似沉稳睿智,实则浅薄和无知、缺乏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他只知道纸上谈兵,却不懂得如何将学问转化为治国之道。

他这个嫡子,实在是让他失望,琅华朝的江山是断然不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

“都怪儿臣的身子不争气,不然儿臣便亲自去江南走一趟,为父皇排忧解难。”

“难为你有这个心,父皇知你能干。眼下还是你的身体要紧,父皇盼着你能早日解毒恢复健康。”

德庆帝因为谢煜的话脸色缓和不少,同时心里再次痛恨暗中给谢煜下毒的人。

“父皇,若是您信得过,儿臣倒是可以向父皇举荐一人,由他做钦差亲自去江南调查盐政一事定然不会让父皇失望。”

德庆帝脸上带了些许期待,“皇儿说的何人?”

“夏云良夏大人,他虽是翰林院侍讲,却深谙经世治国之道,为人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儿臣觉得他能担此大任。”

举贤不避亲,夏云锦的大哥自然也是他大哥。翰林院侍讲只是一个芝麻小官,只要夏云良能办好此事,回京后必然能升职加薪。

自己人,有机会拉一把自然不能错过。

当然,只要皇帝同意,他也会暗中派人保护着,他在江南秘密调查的人也能为其所用。

德庆帝听后略加思索便点头同意谢煜的建议,夏太傅的孙子,自小受他的熏陶和教育,人品和能力自然差不了。

不然,当年夏云良也不会二十出头的年纪便高中状元,现在想想他已经在翰林院待了三年,也是时候挪挪窝。

不过,德庆帝却笑着说道:“夏云良此事办好必然会升官,你该不会是存了私心,借着此事来讨好夏云锦吧?”

“父皇英明,儿臣的确有这个心思。这也要看他的能力,若是办不成该罚还是要罚的。他若没能力儿臣也不会为他说话。”

谢煜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小心思,他就是想让这个未来的大舅哥官职再升一升。

德庆帝笑着拿手指了指谢煜,转头便对庞公公说道:“宣夏云良来御书房见朕。”

小半个时辰后,夏云良匆忙赶来御书房,一路上他都在琢磨皇帝召见是有什么事,他将最近发生的事都捋了一遍,确定他家没做什么违法违纪的事。

“微臣参见皇上,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