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院生物与免疫学基础4(1 / 2)

背医书 秋2007 1577 字 19天前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

葡萄球菌属

(1)致病性

1致病物质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

(1)血浆凝固酶:是一种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

。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及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同时病灶处细菌不易向外扩散,故葡萄球菌所致化脓性感染病灶局限、脓汁黏稠。

二链球菌属

1致病物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性强,并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

包括链球菌溶血素o(slo)和链球菌溶血素s(sls)两种。其中slo对氧敏感,免疫原性强 。

1)透明质酸酶

2)链激酶

3)链道酶

故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病灶与周围界限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

一霍乱弧菌

1致病物质

(1)菌毛与鞭毛

(2)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体。

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同时伴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的伤口均易形成厌氧微环境,利于细菌芽孢出芽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侵入血液引起毒血症。

三、病毒的增殖与干扰现象

(一)病毒的复制

病毒由于缺乏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及酶系统,只能借助于易感宿主细胞所提供的原料、酶系统及能量等来进行增殖。进入易感宿主细胞的病毒,在病毒核酸的控制下,以自我复制方式完成增殖,其过程分为吸附、穿人、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病毒的复制。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既可发生在异种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种、同型或同株病毒之间;既可发生在活的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也能发生在完整病毒与缺陷病毒之间。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够阻止发病,也可以使感染终止,使宿主康复。发生干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了干扰素,也可能是病毒的吸附受到干扰或改变了宿主细胞代谢途径,阻止了另一种病毒的吸附和穿入等过程。因此,预防接种时应避免同时使用有干扰作用的两种病毒疫苗,以确保病毒疫苗的效果。有时病毒疫苗也可被宿主体内存在的病毒所干扰,故患病毒性疾病时应暂停接种疫苗。 干扰同种异种、灭活病毒 产生干扰丁。

二、病毒的致病性

(一)引起宿主受染细胞的改变

病毒损害宿主受染细胞的方式因病毒种类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复制,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称为杀细胞性感染)有些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可阻断宿主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紊乱,造成细胞病变与死亡。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直接杀死宿主细胞的作用。病毒的杀细胞效应发生在重要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后遗症。

2稳定状态感染 某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立即裂解、死亡,常见于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其过程缓慢,不阻碍细胞代谢,也不破坏溶酶体膜,因而不会使细胞立即溶解死亡。这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性感染,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细胞融合,病毒能使感染细胞膜改变,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细胞融合,病毒借助细胞融合,扩散到未受感染的细胞,成为病毒的扩散方式之一。2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如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病毒导致细胞癌变后,因病毒核酸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细胞表面也表达病毒特异性新抗原,使宿主细胞成为靶细胞,最终起免疫作用而死亡。此外,还有因感染病毒引起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变化,暴露了正常情况下隐蔽的抗原决定簇。

3包涵体形成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有的位于胞质,有的位于胞核中,有的两者都有;包含体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包含体的形态、染色性及存在部位等,特征随病毒而异,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如从可疑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图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可诊断为狂犬病。

4细胞凋亡有些病毒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这一过程可能促进细胞内的病。

毒释放,但也限制了细胞产生病毒体的数量。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