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国之大幸!(1 / 2)

朱元璋如今对这位长孙愈发满意,看向朱怀的眼神中充满了宠爱之情。

刘三吾则紧握双拳,心中波澜起伏。

朱元璋对刘三吾低语道:“刘大人,请您暂且在外等候,朕有些私密的话要与孙儿交流。”

刘三吾极为知趣地应允,临走前向朱怀示意,恭敬退下。

室内只留下朱元璋与朱怀两人。

朱怀略带疑惑地询问朱元璋:“老黄头,您究竟是什么身份的大人物?”

刘三吾身为翰林院庶吉士,至少也是正七品的文官。

朱元璋笑眯眯地道:“比起他来,也就稍微高那么一点点。”

“高一点?”朱怀不禁赞叹:“原来我眼界还是太窄了。”

他原本以为老黄头最多也就是个七品京城官员而已。

朱元璋未在此话题上深入,转而问道:“你觉得刘学士这个人怎么样?”

朱怀摸摸脑袋回道:“刘先生品行高尚,气质温文尔雅,学识渊博。”

朱元璋颌首,继而追问:“你觉得他对你的印象如何?”

朱怀思索一会儿答道:“刘先生待我如贵宾,丝毫未因我出身商籍而有所轻视。”

相较于黄子澄那样的人物,刘三吾无疑更符合士大夫应有的风范。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说:“孙子,爷爷今天要告诉你一个道理!”

朱怀专心致志地听着。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教诲道:“切不可因任何人的夸奖赞同,就断定他是好人,同样,也不能因任何人的责备批评,就认为对方心怀恶意!”

“他刚才对你的关心爱护,你应该也能感受到。”

“尤其是最后那一句提醒。”

“你觉得他是什么意思?”

朱怀不明所以:“防备我因言语不慎招惹麻烦。”

朱元璋强调:“是的,但你不能仅凭他一句话,就选择隐藏锋芒,藏而不露!”

“文人士子,满口道德仁义,时常把家国天下挂在嘴边,但你要有独立见解。”

“尤其当你身居高位后,你更要勇于直面强大的势力,勇于挑战困难!”

朱元璋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当初他争夺天下之际,也曾细致考量过土地问题,今日所颁行的鱼鳞黄册正是因此而来!

当初他在推进土地改革时,触动了不少士大夫的利益,但他朱元璋是如何做的?

杀伐决断!

最终成功推广了鱼鳞黄册的户籍制度,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

尽管朱元璋出身行伍,对儒生并无太多好感,但他仍需借助这些儒生治理国家。

作为帝王,须懂得隐忍,胸怀宽广,包容自己厌恶的事与人。

但同时,也要拥有那份唯我独尊的权威,认定正确的事,他无所畏惧,即使遭受非议,也要坚决推行!

朱怀庄重表态:“我已铭记于心。”

朱怀挠挠头,“实际上,我还想到另一个增加财政的办法。”

“哦?”朱元璋惊讶地看着他,“你还有别的主意?是什么呢?”

朱怀目光坚定,大声提议:“对外掠夺!大明已训练军队多年,周边异族财富丰富,只需抢过来即可!”

朱元璋的脸庞微微抽搐。

这小子的这股狠劲,倒还真是随了我!

没错,当初我穷困潦倒之时,不就是夺得了蒙元的江山?

然而,现在朱元璋还未打算与朱怀过多谈论军事政务,时机尚未成熟。

朱元璋欣然笑道:“哈哈,不急,我这老头子还能活几年,还能再教你一些东西。”

朱怀嘿嘿笑语:“老黄头,您这可是自欺欺人呐!”

咦?

朱元璋一脸困惑。

我怎么骗自己了?

朱怀乐呵呵地说:“您这哪是短寿之相,明明是长寿之姿!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小子!”

朱元璋挥手示意:“咱先走了,你忙你的去吧。”

离开朱怀的宅院,刘三吾已在门外等候多时,满脸犹豫不决。

瞧见朱元璋,他欲诉又止。

朱元璋早已洞察他的内心波动:“关于皇孙的事,你得给我严守秘密!我自有安排!”

刘三吾心头一紧,汗毛直竖,连忙应声道:“遵命!”

皇上特意提及‘皇孙’二字!

这意味着什么?显然是真的!

刘三吾怎能不心潮澎湃?

朱元璋面无波澜地瞥了他一眼,随口问道:“你觉得那孩子怎么样?”

刘三吾情绪激昂:“那是国家之福也!”

“其才智出众,见识广博,施政有方,虽然偶有惊人言论,但他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