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皇家内部事务(1 / 2)

武昌历来乃军事、经济要冲之地。

此外,大明的水陆交通亦是以武昌府为重要中转节点。

此地不仅商业繁盛,农业产出在明朝疆域内亦属翘楚。

楚王朱桢正值二十七岁的年纪,战绩赫赫。

在其十八岁时,朱桢已能独立统兵平定大庸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随后五年间,他又相继平定了四川、湖南等地的动乱局势。

朱元璋将战略要地武昌赐封给楚王朱桢,足见他对这位六子的倚重。

朱怀凝视着老爷子,郑重说道:“此事您老人家不宜插手,这是皇家内部事务。”

朱元璋颌首:“我自然不会亲自过问,我只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设想一下,如果你站在皇上的位置,你会如何处理?”

话音落下,朱元璋不动声色地等待着朱怀的回答,同时心中亦是忐忑不安。

这是朱元璋对朱怀的最大一次考验。

他渴望知道,这位长孙将会如何面对亲情问题!

由于早年经历的影响,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更重视亲情纽带。

因此他期望未来的接班人也能像他一样尊崇孝道,珍视亲情!

然而,朱怀并未意识到眼前老人的心思。

他愣了愣神,沉思一会儿,答道:“如果真的如此,应当从两方面着手。”

朱元璋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朱怀。

朱怀继续道:“首先,必须对楚王予以惩处,不论何种方式,务必使其知惧。”

“其次,考虑到骨肉亲情,不宜施以严刑峻法,待楚王有所畏惧后,此事可暂且搁置。”

朱怀深知朱元璋对孝道的重视。

老朱对于军事、政治皆有其独到见解,唯独在伦理亲情这一关难以逾越。

在他看来,楚王仅仅是大明藩王群体的一个缩影,如同他一般掌握权力,镇守地方的皇室贵族不在少数。

目前来看,这些人似乎并不构成太大威胁。

然而,朱元璋原本的美好意愿——派遣最为信赖的儿子们保卫江山稳固,尽管他的这些儿子个个都是杰出的将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大明只有益处没有弊端。

恰恰相反,在朱怀眼中,他们的隐患远大于益处!

朱允炆即位后为何急于削藩?

朱允炆能看清的问题,为何洪武帝却看不透?

还不是因为对儿子们的过度信任,无法跨越亲情伦理这道屏障?

到了明朝中期以后,这些被豢养起来的宗室成员,不仅丧失了作战能力,甚至最终将大明江山吞噬殆尽。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

若真要由朱怀来处理,他给出的建议必然是趁洪武帝仍在位之时,逐步削弱藩王的权力,无论是军权还是政权,都应大幅度削减,将权力分散至各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手中。

听闻朱怀的回答,朱元璋悬挂的心终于放下。

他微微一笑,询问朱怀:“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怀笑着回应:“一家人嘛,讲究的是和睦安宁。”

朱元璋畅快大笑,笑声越发高昂:“没错没错!一家人就得团团圆圆,任何时候都不能骨肉相残,这是至高无上的真理!大孙子你可得时刻牢记在心!”

听见朱怀如此回应后,朱元璋满心欢喜。

他拍拍脑门,说:“瞧我这记性!”

朱怀疑惑:“怎么了?”

朱元璋笑着回应:“我来时碰见赵家的女儿了,给你捎来一封请柬,我才想起此事。”

哦?

朱怀好奇地问:“赵檀儿?什么请柬?难道她要结婚了?”

砰!

朱元璋伸指轻轻敲了一下朱怀的额头:“傻小子!净瞎猜!她说的是要和你成婚!”

“哦哦,我想岔了。”

朱元璋摇头轻叹:“真是个糊里糊涂的小家伙,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赵家女儿的父亲不是刚到应天府吗?这乔迁之喜,怎能不热热闹闹地庆祝一下?”

“原本赵檀儿是要亲自过来一趟,但我见她手中请柬众多,便没让她多费周折,来来来,我们现在就过去!”

赵檀儿的父亲本是寿州的兵马使,尽管调任应天府也只是五军都督府的一位指挥佥事。

此次宴会邀请的,既有显赫的乡绅贵族,也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吏。

朱元璋并不介意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朱怀点头附和:“这样啊,那我们这就走,等等,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点礼物带过去?”

朱元璋乐呵呵地说:“准备什么礼物?这是乔迁,又不是添丁进口。”

“乔迁新居正需要用钱,我们过去直接送钱便是最贴心的。”

古时候对于乔迁之喜,是指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