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公道什么!(1 / 2)

朱元璋轻咳几声,略显尴尬。

“朝廷没你说的那么不堪!洪武皇帝也不是那种与民争利的人!”

朱怀意识到失言,尴尬地笑了笑:“对对,您说得对。”

翰林院内,一炉炉无烟煤在值庐中熊熊燃烧,使得室内温暖如春。

一群翰林院的编修们悠然品茗,闲谈间无不称颂无烟煤的好处。

“这无烟煤真是难得的宝物。”

“确实如此,售价低廉,实乃国家和民众的一大福祉。”

“不知究竟是哪位奇才发明的,据说老爷子已命朝廷大量收购南直隶的无烟煤,并在市场上平价销售。”

“无论这位奇才是谁,他的举措无疑是对百姓的大恩大德,普济苍生之举!”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之际,一名小吏悄然走到刘文善身边低语了几句。

刘文善眼神一亮,挥手示意小吏退下。

众人疑惑地看向刘文善。

刘文善微笑着透露:“还记得那个阻挠我们创办书院的小家伙吗?他的身份查明了!”

“哦?”

刘文善嘲讽一笑:“我派人通过应天府衙门查了他的户籍,你们猜结果如何?”

“原来是个贱籍出身的商人!”

众人瞠目结舌,愤慨不已:“一个贱籍商人,竟敢如此嚣张跋扈?”

“居然还敢与孔夫子作对?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竟敢无视我们儒门读书人的颜面,简直是无法无天!”

刘文善压低声音,嘴角含笑:“各位,我们去找孔夫子商议,这个朱怀,我们要维护我们的尊严,让他见识一下冒犯大明文士的后果!”

“这次行动,务必彻底打压他,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没错,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商人,怎敢如此狂妄无礼?我们必将其严惩不贷!”

城楼上。

朱怀与朱元璋并肩望着城门口抢购无烟煤的百姓,心头涌上一种沉甸甸的满足。

“老黄头,我现在多少明白了您为何如此热衷于治理民生,大小事务亲力亲为,对待每一份奏章都严谨至极。”

朱元璋含笑询问:“哦?说来听听。”

朱怀回应:“为民众办实事,见到他们心满意足、安乐和睦的模样,内心真的会感到无比快乐与满足。”

朱元璋放声大笑:“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言至此处,朱元璋眼神变得深远:“如今我们大明拥有众多猛将,无惧外敌!但倘若不能妥善处理百姓之事,那大明这艘巨船,迟早是会倾覆的!”

朱元璋不再驻足城门,携着朱怀悄然离去。

祖孙二人在城内外闲逛了一阵。

朱元璋最爱街头漫步,要知道百姓生活过得好坏,唯有亲身深入其中才能真正洞察。

他们首先前往粮铺查看米价,从米价中可,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整体的物价水平。

店主告诉朱怀,一石米需一吊洪武通宝,约等于八钱白银,而一石米大约有一百二十斤,那时的一斤是十六两。

听完后,朱怀表示这个价格还算公道。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公道什么!”

朱怀脸色微红,老黄头性格直率,当着店主的面直言批评,确实让人尴尬。

朱怀担心店主会生气,正要替朱元璋圆场,却听见朱元璋继续说:“卖得太便宜了!”

朱怀一愣,店主也愣住了。

随后,朱元璋接着说:“谷贱伤农,撇开雪灾和淮北水患不谈,这两年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确实相当可观。”

“但粮食丰收了,价格反而下跌,这对地里刨食的农民怎能算得上是什么好事?”

听到朱元璋这番话,朱怀豁然开朗。

店主也对朱元璋竖起了大拇指:“老太爷真是见多识广,说得实在在理!”

两人又来到了绸缎庄,人一旦填饱肚子,便会开始追求穿着打扮。

绸缎生意同样能衡量出百姓的情况。

人一旦填饱肚子,有了余钱便会开始追求穿着打扮。

朱怀与店铺掌柜闲聊了几句,得知这两年京城购买丝绸的人确实在增多,但大多是富贵人家,一般百姓仅在婚嫁时才舍得破费购置。

“掌柜的,近来生意怎么样啊?”

朱怀主动问道。

以前这种开场白通常由朱元璋引出,但最近朱元璋很少主动说话,更多的是让朱怀自己去提问学习。

朱怀举止温文尔雅,身着粗布麻衣,言语间充满亲和力。

那掌柜笑着回应:“勉强糊口而已。”

接着颇显无奈地说:“若朝廷允许商人穿戴丝绸,那咱这店的生意就不会这般艰难了。”

朱怀闻言不禁咽了口唾沫,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