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看我大孙子如何应对这位傲骨嶙峋的年轻人(1 / 2)

今日清晨,刘三吾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解缙前来。

最初解缙并不想在此耗费时间,直至刘三吾提及朱怀所作的那句诗词后,解缙才感到震惊不已!

于是,在他即将赴任江西道之前,解缙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亲自来见一见朱怀。

庭院之中。

老者依然平静如常地向朱怀述说着关于解缙的事情。

“此人乃难得之才,不仅精通那些看似无用的琴棋书画,更在国事要务上有独到见解。”

“但他表面温文尔雅,实则眼高于顶,且个性固执,一旦认准之事,纵有万钧之力也难以使之改变。”

朱元璋对解缙的剖析,可谓鞭辟入里。

朱怀正专注倾听解缙的优点与不足。

此时此刻,远处可见刘三吾陪同另一位书生走来。

朱元璋淡然一笑,贴近朱怀耳畔低语:“来了。”

朱怀立刻领悟,微眯双眼注视着刘三吾身边那位二十多岁的青年。

想必他就是解缙本人。

刘三吾走近后,见到朱元璋也略感惊讶,但并未表露在外。

朱怀正细细打量解缙。

他身形略显瘦削,双眼炯炯有神,仅是站立在那里,就给人以傲视群雄的感觉。

朱怀悄悄瞥了一眼老者,发现老者的评价竟准确无误!

朱怀心中感慨万分。

他感叹解缙坎坷波折的一生。

实际上,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后,解缙的仕途便开始步入荆棘之路。

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即使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也曾多次遭到同僚的暗算。

他的困境很大程度源自他自身的性格,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不懂得屈伸进退,不懂得适时低头。

正如老黄头所说,如果不收敛他的锋芒,那么在官场上,他注定会吃尽苦头!

洪武朝结束后,解缙的仕途仍跌宕起伏,直至建文年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又来到京城谋求官职。

而当年他曾得罪的人,趁机对他施以致命一击。

当时解缙母亲逝世,父亲已届耄耋之年。

身为读书人,不在家中侍奉高堂反而跑来求官,这无疑被视为不忠不孝之举。

对一个人最严酷的打击,莫过于道德层面的抨击和谴责。

这种别有用心的攻击,令解缙名誉扫地!

解缙的仕途似乎就此终结,他在大明官场上变得无关紧要,甚至为人所鄙夷。

然而,经过一系列的精神磨砺后,解缙在朱棣靖难成功后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凭借其卓越的文采,他协助朱棣撰写了登基诏书。

自此以后,深受朱棣倚重。

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一直是朱棣身边的首席幕僚,并且永乐初年的所有重要文件、诏书,均出自他手。

然而好景不长,因涉及皇位继承问题而触怒朱棣,解缙最终被朱棣指使人将其活活冻死在风雪之中。

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

解缙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他的才情横溢,他的治国策略,就像刚才提出的太平十策,无不昭示着这位年轻人矢志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这样的人才,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如同一把罕世双刃剑!

正当朱怀陷入沉思时,解缙主动开了口:“在下解大绅,拜见朱公子。”

“大绅”正是他的字。

朱怀并不会因刚才对解缙的评判,就断定此人不堪重用。

对待优秀之人,应当始终关注其优点。

朱元璋同样在关注着朱怀的表现。

他期待看见这两个年轻人相遇碰撞,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朱怀微笑回应,拱手行礼,言辞谦恭:“在下朱怀,拜见解大人。”

解缙对此类繁文缛节并不在意,对朱怀直言:“在下读过你的《临江仙》一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解缙品味一番赞道:“在下最喜欢其中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知多少英雄豪杰,都成了后人的笑谈,实乃我大明王朝的一大憾事。”

刘三吾想到李善长的事情,心中惊骇不已,这个愣头青,该不会要在皇上面前议论这个事情吧?

他刚欲上前劝阻,却被朱怀挡在了身前。

“解兄,似有心事萦绕心头?”

解缙微微一笑:“无不可告人之事,朱兄不妨静听拙见。”

他认为,朱怀同样是才情出众之人,能写出《临江仙》这般词作的,也必如他自己一般,眼中无人。

尽管刘三吾在一旁以咳嗽示意,解缙却置若罔闻。

他转向朱怀:“对于李公善长,朱兄想必并不陌生吧?”

“李公乃是我大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