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召见(1 / 2)

午后,又落下一场不算大的雪。

当小冰河时期横扫整个大明之时,冬日的雪花仿佛成了帝国的主题曲。

朱元璋在午后又在暖棚逗留了很久,惊奇地发现,暖棚里的众多蔬菜已然破土而出,绿意盎然地生长着。

在这黑白分明的冬日里,能见到这一片翠绿,即便是朱元璋也觉得匪夷所思。

更令他瞠目结舌的是,瓜类幼苗竟然也开始破土,并且茁壮成长。

这确是一件奇事。

一辈子务农的朱元璋,从未见识过这般奇特的景象。

倘若粮食也能在暖棚内顺利生长,那该有多好。

遗憾的是,大孙子曾告诉他,粮食在暖棚内的存活率并不高。

大明虽面临缺粮之困,尽管湖广地区粮食丰富,但北方广阔疆域仍有许多百姓忍饥受冻。

傍晚时分,朱元璋在朱怀处用过晚餐,满意地离去了。

宫中尚有一位棘手人物等待着他处理,因此他在朱怀这里并未久留。

临走之前,朱怀特意在朱元璋的茶杯中泡入茶叶和枸杞,并在外壁裹上一层毛绒保暖,恭敬地目送朱元璋捧着茶杯离开。

朱元璋回到皇宫时已颇晚,宫中各处均已悬挂起白色灯笼。

当他回到谨身殿时,吩咐道:“快去把解缙唤来。”

解缙一直静候在翰林院,随着时间推移,四周愈发寂静,身旁的无烟煤火炉烧得通红。

此刻翰林院内已空无一人,解缙正聚精会神地翻阅手中的历史文献。

这些史料中,关于胡惟庸和李善长案件的记载颇为零散。

尽管多数仅是片段信息,但当解缙结合朱怀所述对照查阅时,诸多证据链条竟惊人地契合在一起!

他长舒一口气,倚靠在太师椅上,心中略感恍惚。

他意识到自己实在太过稚嫩。

皇上曾多次敲打他,但他从未深入思考过洪武帝的真实意图,总是凭一时冲动直观地判断是非。

直至今日朱怀给他上了生动一课,他才有所醒悟。

解缙又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院内空荡无人。

下午时分锦衣卫告知他晚些时候会受到皇上的召见,如今这个时辰已过,宫中却仍未有动静。

想必皇上正在审阅奏折罢?

想到年迈的皇上还需劳心费神地处理众多国家大事,而自己却因不懂事而给皇上添乱,解缙顿感惭愧。

正如朱怀所言,他深受皇上提拔,尽管资历尚浅,皇上却力排众议将他提升至翰林院庶吉士之位。

自己非但未能感恩戴德,反而对皇上有所指责,岂不是令皇上心寒么?

这不正是朱怀所说,作为臣子而不忠不孝的典型表现吗?

他曾是一甲进士,在洪武二十一年参加皇城科举考试时,曾在远处瞻仰过那位苍老的背影。

那时他解缙便立下誓言,定要竭尽全力,为大明,为皇上奉献一生。

然而当皇上给予重任之际,自己又如何回报呢?

思绪迅速转向朱怀身上,刘三吾曾告诫他,朱怀的身份绝不简单。

然而今日他询问翰林院的一些资深学者时,他们只冷冷地说朱怀是个商人,但在提及朱怀时,这些翰林院的老学者无不咬牙切齿。

解缙在翰林院资历尚浅,加之眼高手低,看不起那些尸位素餐、整日浑浑噩噩的老学者,故此他们在对待解缙时并无好感。

当提及朱怀的名字时,解缙仍能敏锐察觉到那些资深学者眼中流露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其中蕴含着敬畏、畏惧、钦佩等多重情绪,总之,他们的目光十分复杂。

这使得解缙对朱怀产生了更多探究的兴趣。

显然,朱怀的声望非同一般。

不仅刘三吾对他极为推崇,连翰林院中的资深学者都对他讳而不谈。

于是,解缙再度找寻刘三吾交谈,而刘三吾并未直接阐明原因,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或许是因为朱怀曾校订过《道德经》。

解缙闻此,不禁愕然。

如此重大的事迹,刘三吾却说得如此轻描淡写?

为何我竟毫不知情?

通过观察众人的表情和态度,解缙推测,朱怀的真实情况恐怕要比他想象中更为错综复杂。

这更激起了解缙对朱怀的好奇之心。

既能通晓宫廷诸多秘辛,又能使众多人心悦诚服,这般手腕,除了皇爷爷之外,竟然还有他人能够做到?

正当解缙思绪纷飞之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踏雪之声。

解缙向外看去,只见一名太监带领两名小太监走来。

解缙立刻起身迎候。

“解大人,皇上召见。”

解缙早有准备,应声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