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目瞪口呆的诸位(1 / 2)

詹徽三人深表赞同,纷纷点头。

朱怀环视众人,提出:“那么,我进一步设想,驿站除了传递公文信件外,是否还可以为过往商旅提供住宿餐饮以及货物储存服务?”

詹徽眼前一亮:“若能为商旅提供住宿,无疑体现了皇上对百姓的恩泽,百姓必定感恩戴德。”

朱元璋嘴角上扬,微微点头。

茹太素陷入沉思,然后质疑:“可是,您是否想过此举一旦实行,岂不是会让许多人认为朝廷涉足商业活动?”

朱怀摇头反驳:“一封信件的价值何其重大,您应该清楚。平常您托人将信件送往远方,难道不需支付一定的酬劳吗?这算不算做生意呢?”

“我相信百姓不仅不会反对,反而会感谢朝廷,因为这是我们大明的民俗风情,是人情世故的自然流露,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情感纽带,您觉得呢?”

朱怀的话音刚落,詹徽和傅友文都报以笑容。

甚至连朱元璋都面露微笑。

民间本就有这样的习俗,帮人做事,怎能让人空手而归?

这不是贪腐,也不是敲诈勒索,而是朱元璋欣赏的那种淳朴民风。

茹太素听后微微点头:“嗯,老夫一时冲动,您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待三位重臣似乎没有更多疑问之际,朱元璋方才开口:“好,你详细说说,如何运作这个方案吧。”

朱怀胸有成竹地答道:“其实并不复杂。”

“以应天府为例,假设每月的第一天作为百姓投递信件物品的日子。”

“那么我们可以将地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驿站的驿卒分别负责相应方向的信件传递工作。”

“比如朝南方向,在苏州府设立下一个驿站,同样将驿站按照东南西北划分区域。”

“一个驿站只需按类别将信件转送到下一个驿站,由下一个驿站继续向外传递。”

“如此由一点延伸至四面八方,全国范围内的驿站网络便会迅速构建起来。”

“此外,每个驿站安排几名驿卒互相监督,有效防止有人借此机会中饱私囊或弄虚作假。。”

“信件到达目的地后,由当地百姓前来领取。”

“收信者付费取信,或是发信者在寄出信件时预先支付费用,均可。”

“如此一来,整个体系就构建完成了。”

“关于财物是纳入税收部门还是驿站管理,傅大人可自行权衡。”

此刻在场的均是朝廷重臣,他们非但不愚钝,反而个个精明过人。

朱怀所言并无晦涩之意,大多浅显易懂,一经阐述,众人即刻领悟。

听罢,众人都不禁眼中闪烁出异彩。

傅友文回应道:“朱公子提出的方案确有其可行性,但我尚有一疑,这收款方式该如何操作?”

此问一出,众人立刻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朱怀身上。

前头讨论的虽也是他们关切之事,但最关注的核心,终究还是与金钱相关。

当今朝廷财政紧缺,这一点无人不知晓。

甚至连朱元璋都不知何时已起身,手捧瓷杯在一旁静观。

朱怀思索片刻,给出了方案:“此事分两步走,驿站业务包含住宿与邮寄。”

他随即步入书房,迅速取出纸笔。

“老黄头,帮我写个‘住’字。”

朱元璋微愣,随后笑逐颜开地写下“住”字。

朱怀接着解释:“今后凡想入住驿站者,需凭住宿凭证方可办理,至于具体价格,我暂未确定,还需傅大人酌情而定。”

但这并非关键所在。

众人也明白,关键在于邮寄业务。

朱怀请朱元璋再写下个“邮”字。

手持写着“邮”字的纸片,朱怀向众人阐明:“对于邮票,我们可以按类别划分,根据路途远近设立长途票与短途票。”

“定价不宜过高,大致文,最高不超过十文。”

傅友文略感皱眉:“这样是不是太少了?”

朱元璋注视着傅友文,心中满意至极,心想若连你傅友文都觉得少,百姓岂会认为贵?

这般亲民之举,实则是对黎民百姓的大好事!

朱怀微微一笑:“傅大人或许只考虑到单封信件的价格低廉,但您是否知晓应天府的人口基数有多大?”

“以春闱、秋闱期间为例,单日投递信件可达十万。”

“以此推算,一个月预计三万两左右。”

“更何况我大明疆域辽阔,州府众多,一个月十万两白银,怕还只是保守估计。”

这一系列数据,使得在座之人面容震撼至僵硬!

众人心中惊叹不已,纷纷瞠目结舌地看着朱怀,一时之间无言以对,唯有震惊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