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本堂(1 / 1)

在皇宫深处,朱标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儿臣参见父皇。”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朱标跟上他。他们一同来到学堂外,静静地听着里面的讲课声。

此刻,秦王正在屋里背书,但因为背不上,夫子打了他几下板子。

朱元璋听到这声音,眉头紧皱,“这老匹夫,怎么总打朕的儿子。”

朱标则轻声解释道:“父皇,这是李先生。”

接着,晋王开始背书,他的表现让朱元璋颇为满意。然而,当轮到燕王时,却发现他不在屋里。朱元璋扫视了一圈,带着朱标径直走进学堂。

“陛下。”学堂里的人们纷纷行礼。朱元璋环视一周,质问:“我家老四呢?老四哪去了?啊?老五怎么也不在?”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很快,有人回来报告说找到了燕王朱棣,他此刻正跪在堂前。

朱标见状,试图转移话题,“老四,你去哪了?”

朱棣回答道:“回太子殿下,臣弟去背书了。”朱元璋听着朱棣的解释,开始在屋里寻找合适的家伙,打算打儿子解气。

“背书去了?你骗都骗到你老子头上了,背书背到大本堂外边了。”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怒气。

朱棣毫不畏惧地回应:“禀父皇,先生说背书,也没说一定要在这背。”

朱元璋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他仍然板着脸说:“好啊,行啊,背书去了,好啊,背吧,看你要是背不出来我怎么收拾你。”说着,他坐到了夫子的椅子上。

接着,朱棣开始背书,他背得非常好,一字不漏。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老四你可以呀,背的不错。”然后他看着朱棣,调侃道:“小兔崽子,算计起你老子我了。”

此时,夫子看朱元璋要动手,连忙说道:“陛下君无戏言啊。”朱标也跟着附和。

朱元璋瞪了他们一眼,“行了,这回就这样了,你们学着,老大跟我回去。”说着,他带着朱标一干人等离开了学堂。

在回宫的路上,朱元璋与朱标谈论着与徐家结亲的事宜。朱元璋说:“老大,你娘说得对,赏无可赏,怎么办呢,只能结亲。”

朱标点头表示理解,他回应道:“所以爹才带儿子去大本堂,看看这些弟弟们谁最适合与徐家结亲。”

提到朱棣,朱元璋气愤地说道:“老四那兔崽子,早晚打折他的腿。”朱标听着这话,忍不住笑出了声。

朱元璋瞪了朱标一眼,严肃地说道:“别笑,给你老子出个主意,你的那些弟弟中,把哪一个送给徐家?”

在皇宫深处,朱元璋与朱标并肩而行,父子间的对话在幽静的回廊中回荡。朱元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朱标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揣摩着他的心意。

“父皇,关于徐家结亲之事,儿臣有一想法。”朱标终于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

朱元璋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朱标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儿臣觉得,四弟朱棣是个合适的人选。他虽性情顽劣,但聪明伶俐,若能得到徐达将军的调教,必定能成大器。”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重新审视着朱标,似乎在评估他的这番话。他知道朱棣的脾气倔强,难以驯服,但朱标的提议也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让朱棣在徐达的教导下,或许能够磨去他身上的锐气,变得更加沉稳。

“老四……”朱元璋喃喃自语,似乎在思考着这个提议的可行性。他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也是一个可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决定。

朱标见父亲没有立刻否定自己的想法,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他继续补充道:“父皇,徐达将军治军有方,威名远扬。若能让四弟在他身边历练一番,必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朱标的看法。他知道,徐达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的教导必定能让朱棣受益匪浅。

“好,这个提议我会考虑的。”朱元璋最终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子在身边,是大明王朝的幸事。,一同回到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