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量人口北迁,关羽一己之力为辽州增加大量人口(1 / 2)

经统计,解县近乎八成百姓愿意追随关羽前往辽州。

尽管辽州环境苦寒,又有外族混居,外部也不安全,但只要关羽在,他们并不担忧安全问题。

仅用五天,整个河东郡便有六十余万人响应,十余万户愿意迁徙。

这一数字远超徐晃等人的预估,导致马匹严重不足。

为此,各地只能制作马车,让老人和小孩尽量乘车北迁。

不少家族考虑到官府的难处,甚至不要官府提供马匹,而是用自家牛制作牛车。

苏双和张世平还让人在河东找士族卖马,卖驴和牛。

徐晃和黄忠征求士兵意愿后,士兵们也基本全部同意北上。

此次迁徙,他们二人将河东郡人口迁移了一半以上,其中还包括张飞、苏双、张世平、赵云等人家属。

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向北迁移,出发后,徐晃派人通知关羽。

关羽等人收到消息后,便提前至上党郡等待。

两军汇合后,继续北迁。

关羽也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他未曾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自己去辽州吃苦。

相比之下,新的河东郡太守的境遇则截然不同,人口骤减一半,想必会十分恼怒。

幸好此时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收割,他们不必担心粮食问题。

一路上,又有不少活不下去的百姓加入队伍,希望能在辽州谋得一席之地。

他们听说关羽是一个仁慈的将军,他会保护他们的安全,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

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跟上了关羽的队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庇护。

关羽看到这些百姓们的加入,心中十分感动。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必须要好好照顾这些百姓,不能让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另外关羽派人去通知赵云等人,加快时间修建房屋,这么多百姓迁移到辽州,必须要让他们有位置安顿。

早在七年前关羽就培养了几百名读书人。

关羽收复龙沟谷山匪时有一百多位不满15岁孩子都被关羽送去读书。

后面关羽利用这一批人,又培养了几百名读书人。

关羽很清楚这个乱世,想要壮大肯定需要读书人。

其理念与世家注定相悖,已然开罪了这些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定然不会为他效力,那便自行培养读书人。

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读书人。

和后世利用科举选举人才有点类似,只是关羽是自己培养人才。

和蒋校长有点类似!

这数百位读书人,不乏成才之士。略加栽培,亦可堪大用。

关羽命令众人,携带百姓户籍,提前赴辽州丈量无人之土地,给众人提前分配。

到时候百姓到了可以直接入住新的居所,土地已经分好,他们到了可以直接耕种。

另外让赵云派人保护这批人,这批人可是关羽花了七年时间培养的人才。

这也是他在乱世对抗士族的火种。

出发前关羽还让周仓率队护送他们北上。

这批人平时不止是读书,还要习武,个个身体强壮,即使没有马匹,他们轻装赶路,速度还是很快。

经过一个多月的赶路,关羽他们才抵达辽西郡。

辽西郡稍微靠近幽州,关羽到了辽西郡后上书汉灵帝,提议将辽西郡和辽东属国合并为昌黎郡。

经统计,解县近乎八成百姓愿意追随关羽前往辽州。

尽管辽州环境苦寒,又有外族混居,外部也不安全,但只要关羽在,他们并不担忧安全问题。

仅用五天,整个河东郡便有六十余万人响应,十余万户愿意迁徙。

这一数字远超徐晃等人的预估,导致马匹严重不足。

为此,各地只能制作马车,让老人和小孩尽量乘车北迁。

不少家族考虑到官府的难处,甚至不要官府提供马匹,而是用自家牛制作牛车。

苏双和张世平还让人在河东找士族卖马,卖驴和牛。

徐晃和黄忠征求士兵意愿后,士兵们也基本全部同意北上。

此次迁徙,他们二人将河东郡人口迁移了一半以上,其中还包括张飞、苏双、张世平、赵云等人家属。

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向北迁移,出发后,徐晃派人通知关羽。

关羽等人收到消息后,便提前至上党郡等待。

两军汇合后,继续北迁。

关羽也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他未曾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自己去辽州吃苦。

相比之下,新的河东郡太守的境遇则截然不同,人口骤减一半,想必会十分恼怒。

幸好此时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收割,他们不必担心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