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颜良中伏(1 / 2)

在武邑城的城墙上,黄忠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感慨。

经过一场激战,这座城池终于落入了他的手中,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计划已经完成了大半。

然而,他知道袁绍绝不会坐视信都城丢失,必定会从某处派遣援军前来。

黄忠回到营帐,立即召见军师郭嘉商议对策。

郭嘉深思熟虑后,献上一计:“黄将军,我们可以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

“先让斥候打探消息,了解袁绍的动向。”

“同时,我们可以让城内的密探打探袁绍的具体计划。”

不久,斥候和密探纷纷带回消息,袁绍已经派人前往渤海郡求援,而颜良将率领两万士兵回援信都。

郭嘉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黄将军,接下来我们就等二将军那边的消息了。若颜良选择回援,我们可在其回援路上设伏。”

“若他选择进攻河间郡,我们则迅速回援主公。”

“此战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取得了胜利。”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看我们能否扩大战果。”

黄忠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郭嘉的计策。

很快,他们便收到了二将军张飞传来的消息,颜良已经率领两万士兵回援信都。

郭嘉闻此消息后,喜不自禁,立即开始谋划起了接下来的战略布局来。

只见他没有直接带领麾下大军前去伏击颜良,反而派出了关武作为先锋官,率领着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朝着信都城外进发,并在信都城外安营扎寨。

抵达目的地之后,这支先头部队便开始精心布置营地,不仅竖起了无数帐篷,还在营帐周围立下了大量军旗,同时还让士兵们不断在营帐之间穿梭往来,营造出一种人数众多、军纪严明的假象。

与此同时,黄忠率领着两万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军营,给人一种主力部队抵达的感觉。

他们大摇大摆的,没有丝毫隐藏的意思。

但是到了晚上,这两万人又像幽灵一样悄悄地离开了军营,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无息地躲进了山林。

第二天下午,他们又大摇大摆地进入信都城外的军营,还做出两军会师的样子。

城楼上的袁绍皱着眉头,对着许攸说道:“不是说关羽这次一共出动才五万大军,怎么我们城外就有了五万?”

许攸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说道:“主公,想必关羽又从幽州抽调了一万人。”

袁绍继续说道:“关羽这是想在信都城外与我们决战,速速派人去问颜良大军到了哪里?”

“我们城内只有三万大军恐不是关羽大军对手。”

许攸回到:“是。”

袁绍果然中计,误以为对方真的打算攻打信都,于是连忙催促颜良加快速度回援。

此时的颜良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郭嘉设下的陷阱之中。

而当天晚上黄忠再次悄悄离开了军营,趁着夜色,悄悄派出了两万士兵出城埋伏在颜良回援的必经之路上。

剩下的五千大军则留在城中,装作五万大军在休整,准备随时与袁绍决一死战。

第二天袁绍来到城门处看着远处关军营寨,此时关军正在埋锅造饭。

为了显得真实,他们埋锅数量都是五万大军用度。

然后所有人在外面走动,根本不知道实际上军营里面只有五千人。

还有人穿着关羽和黄忠的衣服来回走动,甚至靠近新都城好像在商量如何攻城。

他们离得很远,袁绍等人根本看不清样貌,只当那就是关羽和黄忠。

此时颜良率领的两万大军正疾驰在衡水湖畔的平原上,尘土飞扬,马蹄如雷。

士兵们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急,但军令如山,他们不得不拼尽全力赶路。

从南皮城到信都城并不近,他们又不全是骑兵。

就在这时,袁绍的斥候快马疾驰而来,风尘仆仆地冲到颜良马前,气喘吁吁地禀报:“将军,大事不妙!”

“关羽的五万大军突然出现在信都城,已将城池团团围住,主公危在旦夕,速请将军回援!”

颜良闻言,面色大变,眼中闪过一丝焦急与愤怒。

他心中暗骂审配,庆幸自己没有听从那老头的建议进攻河间郡。

否则主公危矣!

他深知此刻主公袁绍的安危重于泰山,于是立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回信都城。

骑兵不断的催促着步兵加快速度,不允许掉队否则处死。

士兵只好带着疲惫继续赶路。

然而,就在大军即将冲出衡水湖畔的开阔地时,四周突然鼓声震天,箭矢如雨般倾泻而下。

颜良抬头望去,只见前方树林中旌旗招展,黄忠率领的两万大军早已在此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