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吴阿衡、孙承宗(1 / 2)

念及此处,崇祯随即开口:“有没有查到什么确切的证据?”

“回禀陛下,此事涉及到世袭亲王,未得陛下旨意,微臣不敢擅动,所以并没有查到什么确切的证据。”李若琏一脸认真的恭敬应道。

“既如此,朕着你继续派人追查此事,但却勿要打草惊蛇。”

崇祯说着,挥了挥手,“你去吧!”

“微臣领旨,微臣告退。”

李若琏走后,崇祯摇头不已:这大明真是个破风箱,连老朱家的子孙都在挖墙脚,这不亡国才怪。

时光流逝,转眼已是正午。

崇祯正在御书房享用三菜一饭之际,一小太监快步而来。

“陛下,蓟辽总督吴阿衡和孙承宗说是奉旨觐见,已在门外候旨。”

听到小太监的禀报,崇祯夹红烧狮子头的手明显顿了一下,不由觉得有些奇怪。

蓟辽总督吴阿衡在辽东任职和赋闲在高阳的孙承宗根本就不顺路,这怎么会碰在一起?

崇祯之所以这么想,可不是犯了疑心病,而是这个特殊的节点,任何不合理的地方都值得认真对待。

哪怕他知道吴阿衡、孙承宗两人都是大明的忠臣也不能例外。

崇祯心里琢磨着向小太监吩咐:“宣他们进来。”

不一会儿,两人前后脚进了御书房,对崇祯齐声参拜。

“微臣蓟辽总督吴阿衡,老臣孙承宗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

崇祯抬了抬手,转而吩咐王承恩:“大伴,给两位爱卿赐坐。”

孙承宗和吴阿衡互视一眼齐声道:“臣等不敢。”

崇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两位爱卿一路舟车劳顿就不要推辞了。”

听崇祯这么说,两人便也没有在纠结。

待两人坐下,崇祯随即出口问出了心中疑惑。

“??爱卿你在辽东任职,而孙爱卿则是在高阳,两位爱卿这如何会凑到一起?”

俗话说,家有一宝不如一老,孙承宗人老成精,听到崇祯的话,已然知晓问题所在,旋即起身解释:

“回禀陛下,老臣二人是在宫墙外偶遇,并非一同入京。”

孙承宗话音刚落,吴阿衡随即起身紧随其后。

“陛下,微臣能与孙老大人一起觐见,纯属巧合,只因收到陛下传召时微臣正在喜峰口视察,因此来得快了些。”

崇祯听着两人的解释暗自点了点头,没有再继续追问,而是话锋一转,问道:“老爱卿身体可还健朗?”

“托陛下洪福,老臣身子骨还算健硕,就算陛下让老臣披挂上阵,也不成问题。”

崇祯闻言,“呵呵”一笑:“古有廉颇六十仍有余勇,老爱卿与之相比也不遑多让。”

“老爱卿既有报国之心,不如再为我大明戍边两年如何?”

崇祯这话一出孙承宗先是一愣,随后喜形于色。

“陛下,为我大明镇守边疆老臣在所不辞。”

孙承宗说到这像是想起了什么,刚刚还喜形于色的勿然换了副嘴脸,变得黯然神伤起来。

“陛下,老臣愿意去守边,可是朝中那群人未必愿意呀!”

从孙承宗这句话里崇祯不难听出夹杂着无奈和苦涩。

想来也是,一个忠心为国守边的封疆大吏,硬生生被逼得辞官隐退,是何等的酸楚、委屈?

崇祯摆了摆手,“朝中的事老爱卿无需考虑,自有朕去斡旋,只要老爱卿还愿意去戍边就行。”

崇祯嘴上说着,心里却是在嘀咕,就凭独石口守军勾结八大晋商向关外倒卖物资一事,就足以把身为宣大总督的梁廷栋拉下水。

等这一勺子烩下去,老子倒要看看还有谁敢站出来反对。

得了崇祯金口,孙承宗随即表态。

“老臣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圣恩。”

孙承宗说着,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吴阿衡斟酌着道:“陛下,老臣斗胆相问,我大明九边,陛下打算让老臣去哪里?”

崇祯笑着压了压手,“老爱卿无需多想,朕可没打算让你顶替吴爱卿的位置,至于去哪里……”

崇祯说到这打了个马虎眼,接着道:“老爱卿暂且在京中驿管住下,戍边之事朕自有安排。”

崇祯都这么说了,孙承宗自然也不好再追问。

随后崇祯将目光看向蓟辽总督吴阿衡,不由在心里为吴阿衡叫屈。

只因吴阿衡可能是明史上被误会最惨的人。

盛传吴阿衡是在与建奴作战期间醉酒无力指挥被建奴所杀。

其真相并不是那样,吴阿衡是被建奴所杀不假,但绝不是醉酒被杀。

当时建奴来攻,吴阿衡与手下总兵吴国俊说好两相夹击建奴,可不曾想吴国俊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