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藩王募兵的条件(1 / 2)

“什么条件?”

崇祯嘴角微勾“呵呵”一笑,抬起一根手指自问自答道:“第一,藩王募兵的前提是必须全力参与赈灾。”

说话间,崇祯又抬起一根手指:“第二,每个藩王募兵的上限设为三万人,而且所有兵卒必须从灾民中招募。”

“并以朝廷的标准为例足额发放军饷,还要负责安顿好这些兵卒的家属。”

崇祯说着再抬起一根手指:“第三,募兵后藩王不得私自打造兵器铠甲,所有军需只能从朝廷购买。”

“另,无旨不得擅自率军脱离封地,否则以叛乱造反论处,待兵卒训练成军后必须听从朝廷调派积极参与剿匪,及其他军事行动。”

说到这,崇祯抬起第四根手指:“第四,自此以后朝廷将不再拨付钱粮供养藩王,各地藩王自食其力,以上四点就是藩王募兵的条件。”

崇祯话音落下,大殿上一众朝臣若有所思的琢磨着崇祯以上话述的可行性,一时间,哑然一片无人发声。

直至十几息后,户部尚书蒋德璟才率先开口:

“若真能如陛下番才之言,朝廷可以不用向各地藩王拨付供养的巨额钱粮,微臣就赞同陛下的观点,支持陛下放开藩王募兵制。”

只是蒋德璟这话一出,兵部尚书范景文顿时不乐意了,直接手指蒋德璟怒吼出声:“蒋老抠,你此言何意?”

“你竟为了户部能省下几个钱,就公然站出来支持藩王募兵,你这般行径置大明安危于何地?”

蒋德璟侧头看了一眼范景文,对范景文的怒怼之言毫不在意,反而义正言辞道:

“范大人,你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什么叫为了能省几个钱?”

“范大人当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怕是不知道每年我大明为了供养这些藩王要拨多少钱粮?”

蒋德璟一连两问,不等范景文作声并自问自答起来。

“我大明现在各地留存的世袭亲王共计三十三位,朝廷每年得给每一位世袭亲王拨付禄米两万石。”

“三十三位藩王就是六十六万石,按现在的粮价折算成现银最少也得五十万两起。”

“这还只是世袭亲王,还有亲王下面的郡王每年的禄米是一万石,郡王下面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

“别的暂且不说,就拿爵位最低的镇国中卫举例,朝廷每年也需给其拨付二百石米禄,这折算成现银可比我大明正七品官员的俸禄都高。”

“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大明的皇族宗亲从太祖高皇帝立国时的几十上百人,发展到如今已是十几万人。”

“朝廷每年花在他们身上的钱粮,都得上百万两,若是朝廷能将这笔钱省下来,范大人你自己想想能做多少事?”

蒋德璟说的吐沫横飞,末了似想到了什么,又不咸不淡补了一句:

“至于各地藩王募兵后乱不乱,那可就不是我这个户部尚书该考虑的事了。”

“我只是一个管钱粮的,陛下之前也说了,我只要管好钱粮就行。”

“所以我只想着怎样能为国库省钱,至于其他的关我何事?”

高坐龙椅的崇祯听到蒋德璟这话不由抽了抽嘴角。

嘿……这蒋老抠竟拿自己刚才的话来顶缸。

范景文被蒋德景这番长篇大论说得哑口无言,竟找不出丝毫毛病来反驳,于是只得对崇祯躬身道:

“陛下,不管蒋大人怎么说,微臣还是觉得放开藩王募兵制太过于冒险。”

“倘若陛下一定要坚持让藩王墓兵,也应当参考太祖年间,将藩王募兵上限控制在三个营一万五千人以内。”

范景文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倪元璐紧随其后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附议,范大人所言甚是。”

“即使解除藩王募兵制也当将募兵人数控制在三个营以内,避免藩王手握重兵,趁流贼作乱之际横生事端。”

紧跟着刑部尚书史可法,工部尚书郑三俊等一众朝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范景文的观点。

看着大殿上众人的反应,崇祯不由嘀咕起来:

藩王募兵上限三万,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过的。

虽然让藩王募兵有那么一点风险,但完全在可控范围以内,且不说有最高上限三万的限制,

就算没有限制,明末这些藩王怕是也没有造反的能力,这可不是崇祯小瞧他们,概因两百多年来明朝的藩王都被当猪养,养废了。

况且自己让藩王出来募兵,也不是单纯为了赈灾。

还可以省下每年供养给藩王的巨额钱粮,让藩王免费出力剿匪。

而且还可以趁售卖兵器铠甲时割藩王的韭菜,这可是一举四得的好事。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从自己想制霸全球的长远目标出发,也必须要让藩王这个庞大群体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