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此时正好接近七夕节和中元节。

本来江南各地遭遇旱灾以后,民生十分艰难,官府也不打算再办任何的活动。

但是七月中,朝廷一纸文书颁布下来,要求各地一定要举办活动,而且越大越好。

如此一来,节庆活动反而吸引到了江南附近富裕的,不受灾害影响的州县。

一时之间原本因为灾荒而有些凋敝的商业贸易活动,此时倒是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同时,朝廷还命各地的官府招来受灾民众为他们修缮官府瓦舍,修筑水渠,加固堤坝,实行以工代赈。

官府除了保证工人们一日三餐之外,还会给少量工钱。

朝廷还号召中原各处寺庙,七夕节民间的善男信女都会到寺庙上香。可趁着这寺庙香火旺盛之际,好好修整翻新寺庙一番。现在又正值灾荒,工钱十分低廉,可以招揽一些流民过来做工。

朝廷甚至大张旗鼓地鼓励那些城中富有的乡绅富豪,趁此机会雇佣灾民修缮自家的院落,过不久又是中元节,可以趁此机会修缮祖坟。

与此同时,朝廷又雇佣灾民到中原附近,其它有富足粮食的地方秘密运送粮食,而这些粮食五日以后都纷纷到达了江南。

在此之后,江南江南道原州,应州,淮南道堪州,平州等一些受灾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地方,忽然之间不知怎么的,米价上涨迅速,从过去的一斗米五十文涨到了一斗米二百五十文钱,而其他地方涨价也不过才涨到一百文或一百五十文。

那些受灾严重地方的百姓本已对过高的米价叫苦不迭,望而却步。此消息一传出灾民更是仰天长啸,痛心疾首,皆道天要亡我。

就在人人都以为这股风气会蔓延到整个中原地区,所有的地方的米都会涨到天价的时候。不过几日时间,各地的米价竟反而纷纷回落到了七十到八十文。

-

兴州最大的酒楼万兴酒楼。

在二楼门廊上,有两个人比肩而立,他们的身后跟着几个侍从。

男子头上琯簪,身形挺拔,面容沉静。他身旁站着一名女子,女子瘦削高挑,目光专注。

两人皆没有言语,双双望着楼下的街市。

今日的米市已不同于十来日前的光景。

现场既没有大批聚集要排队抢粮的民众,也没有一大批人露出怨愤不满或愁苦满面的神情,路上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流民也少了许多。

商业贸易活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比平常繁盛了许多。

年轻的姑娘们身穿靓丽的衣服,撑着油纸伞,头上戴着花,成群结队出游,在小摊边走走停停,不时传来几句欢笑声。

来来往往间,也能看见不少的少男少女。

一个少女将亲绣的香囊递予同行的男子,目光切切,情意满满,男子欣然接过,两人相视一笑,又一起朝前走去。

路上的小摊小贩也比平日里多了起来,他们站在街边吆喝着叫卖一些头钗,簪子,绣球,包子什么的。

昌宁内心有些触动,情不自禁说道:“今日恰逢七夕,民间的七夕节果然热闹非凡,常听闻江南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多才子佳人,今日算是亲眼见到了。”

一直站在昌宁身边,很安静的颜为,看着楼下的情景,忽然才发觉这些年来,他要么专注在生意上,要么专注在学业上,确实也未曾注意过七夕。

故而街市上这一盛况,今日也算是第一次见。

“皇上说得是。”

“哎,”女子转过头来,笑靥如花地看着颜为,眼睛里亮晶晶地,问他,“你过过七夕吗?”

颜为看着她,眼神沉静,过了片刻,才道:“没有。”

本来也是随意问出口的,他说的是不是真的昌宁也不知道,他人的事情她也不好再多问。

于是,她转移话题:“你跟朕提的建议很有用。如果不是你,朕今日恐怕见不到这番景象了。”

颜为闻言淡笑道:“官府声势浩大地办七夕节活动,民众们可贩卖些彩绣、吃食,到了中元节,又有一些祭祀、烧纸、放水灯等活动。”

“如此调动了那些富裕地方的钱财来赈灾,商业来往多了,民众自然能找到生钱的法子,就不愁衣食没有着落了。”

“而各地官府、寺院、私家院落大兴土木工程也给灾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生存之法。”

“至于米价,因为原州,应州等地奇高的米价,商家们都到那些地方去卖米,米在一个地方聚集多了,米价自然就渐渐跌下来了。再加上朝廷及时送了粮食过来,粮食多了,米价就再也涨不起来了。”

昌宁点头赞,“颜卿果然智慧过人。这些举措不仅能很好的赈灾,而且还给朝廷带来了很多便利,省下了不少开支,实在妙哉。”

听到这番夸奖,颜为后退一步,抬起双袖拜了拜,“皇上过奖了,还得多谢皇上肯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