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1 / 2)

开店就和摆摊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古代,这意味着“立业”了。

所以方念真很认真地拟了邀请函,因着不怎么会毛笔字,繁体字也认不多,还花钱请了他人代笔。

嘶,这钱花得肉疼!

果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想到自己穿到古代变“文盲”了。

石家和胡家肯定要请的,莫大姐家自然也是。

再就是关系没那么亲密的了,思来想去也就是何正和陆七了,不管他们来不来,自己的邀请是不能落下的。

至于曾管家,他毕竟是王府的管家,虽然很照顾自己,但他背后代表的含义太重了。

还是不给他送邀请函了,开业当日给他送点店里的特色吃食好了。

-

六月二十,黄道吉日,诸事皆宜。

新云州主街的一家小店前,舞狮队卖力地表演着,噼里啪啦放了八挂小鞭,鞭炮碎屑红通通的铺了一地。

抬头一看,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方记食铺”,右下角小小地标了“念真”二字。这也藏着她的小心机,万一这店以后火了呢,有人模仿,也不至于和自己名字重名吧?

店内并不算大,里面也就摆了七八桌的样子。

新奇的是,店铺右侧有一个圈起来的小间,窗口是直接开在沿街的,上面贴了张纸,写着“外带请在此处排队”。

锣鼓喧天过后,方念真穿了一身胭脂色衣裙登场,显得喜庆又稳重。大小也是个一店之主了嘛,不能穿得过于活泼了。

首先感谢了新云州人民对“方记”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又讲了此店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吃食,以及堂食和外卖窗口的区别。

最后,宣布今日消费均打八折,每桌均赠小菜一道,店内就餐,还可以酸梅汤不限量畅饮。

听了这个消息,大家也很捧场地鼓掌欢呼了一下,莫大姐和石大嫂在人群中手都要拍肿了。

石大嫂一脸羡慕:“你说我要是生念真这么个闺女多好,敢闯敢干的,做啥啥成。”

莫大姐就抿着嘴笑,“你再生一个也不是不行,倒是我才真眼馋,没那个丫头命咯。”

围观的人都对方念真拱手道了句“开业大吉”,就进店落座了。

方念真打眼一瞧,小店里一下子就坐满了,莫大姐和方嫂子在店里招待着,她就围了围裙去后厨。

如今这后厨是她改建过的,有六个灶眼,可以左右开弓地做菜,看着就舒服。

将头发认真包起,挽起袖子,莫大姐就递了单子进来。

要不然说,没文化真耽误事儿呢,莫大姐和石大嫂都不怎么认字,给客人点菜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口述菜名到后厨,方念真也难记得住。

还好她开业前几天想到了这一点,临时找木匠定做了一些小木牌,做了特别的标记,刷了不同的颜色,对应着墙上不同的菜名位置。

这样莫大姐和石大嫂也能很轻易地分辨了,大大降低了点错单的可能性。若是遇上不识字的食客也不怕,莫大姐和石大嫂已努力背好了菜名。

莫大姐和石大嫂已经被方念真“洗脑”好几日了——要有服务意识。

如今她俩做凉皮的钱还是计件算的,只是在店里当“服务员”,方念真又给她们每月开了四百文的工钱。

俩人现在正热情十足地安排每一桌的茶水,店内免费提供米茶,今日还有免费的酸梅汤。

今日还免费赠小菜,方念真准备的是“芹菜花生米”,这菜下酒正好,做法又简单,多撒一点点香油就味道醇厚。果然,食客们都说这小菜清新爽口,花生卤香味也很够。

开了店,意味着食客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点菜了,当然,盒饭和凉皮、冷吃生意也都没放弃,只是都挪到了外卖窗口。

今日开业,来不及做盒饭,早早告知了食客,盒饭生意从开业第二日再开始,大家也纷纷表示理解。

方念真为了忙活开业,已经心力交瘁,好几日没睡好觉了。在现代还是个美食博主的时候,她就很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店,咖啡店或者是甜品店都可以。

现在终于拥有了,虽然只是一间小菜馆,但是也值得激动。

因为准备充分,菜都是洗好了的,肉也尽量事先做了处理,所以“方记”的上菜速度还挺快,有条不紊的。

方念真在后厨传菜口安了个摇铃,一摇铃铛,就知道要上菜了。

今日客人点的最多的还是糖醋里脊,这道菜已经是“方记”的招牌菜了。

在方念真看来,其实做得并不正宗,毕竟这地界……没有西红柿啊!也就没有蕃茄酱,她是换了锅包肉的调味来完成这道菜的。

今日她菜单上还备了“锅包肉”,这在现代是家喻户晓的东北菜。新云州却没人听说过,看字面也看不出是道什么菜,也就没人点。

方念真上了几桌菜,腾出空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