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1 / 2)

张孝乐是不愿听这话的,但冼白之前当大队长村里的人都听他的,现如今余威尚存,敢言不敢怒:“大队长,你这么说我,我会难过的。我很努力读书了,但我不是读书那块料。我本想和你一起出村涨见识的,既然不愿带我,那就算了。”

何皎叫住拖着单车准备扭头走人的张孝乐,“你不用务农吗?”

听到他说“不用”,何皎说:“那你和村长说一声,跟我们到镇上吧。”

冼白脸上是不同意的神色,不过嘴上没说什么。他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何皎的决定表示尊重。

“不用。”张孝乐回答何皎后,大声地对不远处农田里务农的一名中年人说:“五叔,你吃中午的时候,和我爸说一声,我和大队长去镇上了。”

虽然村里生产队解散了,但大家都叫冼白为大队长叫习惯了。

张五叔大声回道:“知道了,你去吧。记得注意安全。”

“好咧。”张孝乐开心地回道。

何皎两人把竹制品放到张孝乐的单车后座。

她背着小年,冼白坐在前面骑行。

三人往出村的黄泥路上前进。

80年代是水泥都管制的年代,偏远乡镇根本没有水泥路,就连黄泥路都是靠人力修出来的。

一到下雨天易积水的地方路面会变得坑坑洼洼,之后还需要人力不断填补路面进行铺平。

有一种如黄泥外表的地面材料,叫三合土,是用泥土、熟石灰、沙三种材料按比例混合组成,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但由于当时石灰资源开发有限,一般只用于铺设村委前面晒稻谷的地方,连铺路都用不起三合土。

黄泥路的宽度能行驶一架拖拉机有余,但为单行道,无法同时开两辆小汽车,想拓宽还得再次修路。

张孝乐一开始与冼白并排开着,嘴巴一直叨叨不停,显得特别兴奋。

冼白听烦了,没表现出来,而是说:“你骑车开到前面去,我怕单车后面的竹制品掉下来。我在后面方便看得到。”

“不怕,我捆绑好了。”张孝乐并不想开快车,被冼白再次严肃地劝说,看似委屈般乖乖地在前面骑自行车。

黄泥路有不少地方凹凸不平的地方。

冼白问何皎:“坐后坐会不会颠得不舒服?”

何皎背着小年,双手没搂冼白的腰,而是抓在单车座椅的下方,回道:“还行吧。我在后坐上面垫着几块破布,不至于硌人。”

本来她需要接触到冼白,才能让身体里的能量流到冼白身上,但小智说她背着小年,只要他们两人离得不是很远,依旧能从她身上流入能量到冼白身上。

她问为何小年背着就能,若不背着则不能。小智的回答得勉强,被何皎问烦了就说以后一切都会告诉她的。

黄泥路两旁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地势较为平缓。

一段时间后,有段黄泥路一边是植被茂盛颇有高度的土坡,一边是看似有些危险的下坡地段。

何皎注意到土坡下方,就在路边的位置,有一个坟墓。

她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有些好奇地问:“怎么有人把坟埋在路边?”

冼白沉默了一会没说话,等完全路过那处坟墓才说:“那是张三婶独苗的墓。当年村里只有他会开拖拉机,负责开拖拉机把优良的稻种从镇里运回乡里,但路面下过雨,遇上泥石流,拖拉机翻车,他人滚到下坡地的下面,没了。

张三婶之后把他的墓安葬到这里,是希望大家都记得他,记得有人为了全村人牺牲了。所以哪怕张三婶命不好,村里人都不敢到处议论她克夫克子,最多只是在私下说说。”

何皎默哀了一会,问:“那他叫什么名字?”

冼白骑着自行车避开一个土坑说:“张孝亮。”

何皎看着远处的秀色,“都带了‘孝’字,是和张孝乐同辈份的人,是个年轻人,可惜了。”

“是啊。”冼白见之后的路面平缓,骑快了一点,回道:“所以我对张孝乐没这么好脾气。对比起勤劳务实的张孝亮,他实在是有点混,不读书,年龄太小不能当兵,在家也不务农,整天没个正经,好吃懒做。”

何皎见单车速度快起来,牢牢抓住座椅下方,通过对话转移些许紧张的心情:“我看张孝乐还小,他是没定性,不是好吃懒做。”

“哼。如果他是我儿子,我一定会用竹竿抽他。太不争气了。”

何皎听冼白这么说,有些生气:“打人这是家暴,是错误的。”

“行,都听你的。”冼白回道。

步行两小时的路程,自行车若骑得快半小时便可骑完,但路况不好,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出到镇上的大马路上。

镇上四通发达,很多入镇的大马路。路宽为双人道,足够两辆汽车通行。路面不再是普通的黄泥土,而是三合土。

因路上人多,三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