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1 / 2)

当车师前部陷落的消息传至匈奴王帐时,原本是应该由距车师最近的匈奴右贤王出兵,帮助车师前部讨回交河城的,但因为内部争斗的缘故,其十分抗拒在这种事上浪费自己的兵力,故而只是简单派出两千骑兵,并联合车师后部,在交河城外与西北军试探性的交锋了两次,就不了了之。

但因为车师前部的突然被袭,西北军下一步动作不明,这些无疑吸引了匈奴的部分注意力。一切正如燕景云之前所推测的那样,匈奴在凉州城的动作略缓。

不过这些军事上的事自有燕景云去筹谋,卫蓁要做的就是选个合适的地方把她的瓷坊和糖坊给建起来。

汪居凡那边传信说甜菜已经收集妥当,只是运来还需几日,在那之前,正好可以将两坊盖起,这样的话等甜菜运来就可以直接制糖了。

之前瓷坊是直接买人家建好的宅邸作为作坊的,地方倒是够大,不过因为宅邸的格局已经被固定了,即使小改,也不免有好多地方被空置浪费。

正好这次要将瓷坊搬来,索性直接从地基开始建起,参考后世的厂房,直接盖两座工坊出来,虽然建筑材料大有不同,但格局上还是可以参考的。

嗯……虽然名为厂,实际上还是手工小作坊就是了。

主意打定之后,卫蓁将要求告诉给下面的人,很快,就有人呈上一张舆图,上面所绘制的正是凉州城周边的地貌。

村庄、庄稼都已经被标注出来了,空白的地方就是目前闲置的土地,卫蓁大概对比了一番,最后圈出了一片距离退役老兵所住的村子差不多四五里路远,靠近河流的地方。

这样的话村里的人做工回家都十分方便,而且无论是烧瓷,还是制糖,都离不开水。

唯一不足的就是,那边离官道比较远,到时还得先整理出条路才行,毕竟之后要从这里将瓷器运往缘古阁,路上颠簸,瓷器磕了碰了,损耗的都是她的银子。

细想一番再无什么疏漏之后,卫蓁便将图复交给了那人。

下人领命前去,同舆图一起拿走的,还有卫蓁绘出的厂房规划图。

四月末,正值一场缠绵春雨过后,地面上泥土松软,一锄头挖下去几近探到柄部。

卫蓁的厂房开始动工了。

匠人们在此集聚,村子里的人自然看在眼里,一来二去地,他们就听说了,是仪安公主要在这里兴建瓷坊、糖坊,顺带有风声传出,说殿下有意在村里招工。

早先,大家都不信,毕竟,他们这群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不是内有暗伤,就是肢体残疾,家里妇孺也或年迈或幼小,他们进城采买时都曾听说过,殿下的瓷坊做的是日进斗金的生意,他们这样的人如何进的了殿下的作坊,万一耽误了殿下的生意可如何是好……

不过,话虽如此,他们的心里不免存有一丝希望,万一是真的呢,那自家的生活岂不是能好过许多了。

侯爷本就待他们不薄,不是用一笔银子打发了他们,而是给他们分地,还年年有抚恤银和粮食送来,奈何家中嘴多劳力少,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

结果,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殿下不止要招人做工,只要他们愿意,干得久了,还可以学习制瓷的手艺,当然,这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那是在厂房主体建好当天的事了。

卫蓁舍得出钱,匠人也都卖力,厂房主体建起的速度相当快。

建好之后,卫蓁自是要过来检查。

原本的乡间小道被拓宽压平压实不少,马车行在上面也不甚颠簸了,拐过两个弯,离田间越来越远,当绿油油的麦田逐渐成为背景时,就见到了山脚下平地拔起的建筑。

瓷坊的门面看似平平无奇,可内里一应俱全。

入门就是存储区,烧成的瓷器会全部存放在此处,方便运输。穿过屋子,后面连接的屋舍则是成型区,所有的素胚的加工制作环节基本都在此处完成。最后则是在山脚下露天搭建的三口馒头窑,作为瓷器的烧成区域。

比之现在的瓷坊,这里的功能区划分更加清晰,美中不足的是,唯独窑炉有些少,产量有限,不过这是由于现在卫蓁手下的瓷匠不够的原因,匠人只能慢慢培养,不过正是因为产出量少,缘古阁的瓷器才能如此受到人们的追捧,可谓是有利有弊吧。

从瓷坊出来往南走,是大片尚未动工的空地,这里不但隔开了两坊,还准备建起大庖厨和宿舍,尽管打定主意要从村子里招人,但是瓷坊那边搬过来,还有许多人没个落脚的地方,眼下这里尚未搭建,估计等瓷坊搬来,也就能完成个七七八八了。

越过空地再往南,临近乌河支流岸边时,则是一间比瓷坊规模小得多的屋舍,这便是糖坊。

土法制糖不用什么大型工具,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流程,故而整个糖坊占地面积也不过二百平,这还包括两个储藏甜菜用的土窑,屋内就是一些杂七杂八制糖用的工具。

房子用的是土墙土顶木架,比之瓷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