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1 / 2)

卫蓁不禁睁大了双眼,被燕景云的话语惊到之余却敏锐地把握住了一个词:“你刚刚说了是推测,说明皇帝伤重这件事纸上没写,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燕景云端起瓷杯抿了一口,不疾不徐道:“这就要说到第二个消息,四方城守将的人选确定了。”

四方城就是原属于车师前部都城的交河城,因被西北军校尉赵平山攻下后而更名。

燕景云耐心为她解释:“新任守将杨渐沅其人,我先没听过,但从传来的消息看,三年前,他得父辈恩荫在礼部担任闲职,翻着族谱往上数五代,才能与京中某位权臣搭上关系。”

“派来西北的人选,首先应该是皇帝心腹,其次,这个人家里要在朝中有一定势力,至少能够插手兵马钱粮一样,这样,才可能让我有所忌惮,才能让那个人安然地到四方城上任。”

卫蓁听明白了:“这个杨渐沅哪一点都不符合。这是难得的可以名正言顺安插人手的机会,不管是刷军功,还是做内应,都不可能安排一个闲人过来。”

边境的将士一般是就地提拔,极少会从朝中调人。这次的人选从礼部小官一跃到从五品游击将军,离谱程度比起安插闲人简直不遑多让。

“对,所以说,这个人选不是皇帝定的。”燕景云点头。

皇帝专权的程度两人都心知肚明,如果他好好儿的,在此等事上,必然会亲力亲为,不可能假手于人。

卫蓁顺着燕景云的话分析:“那就是太子定的人选了。太子的位置坐得很稳,其他皇子中,没有可以威胁到他的人。同理,即使皇帝突然崩逝,皇权也会平稳交替。”

不管是卫蓁还是原主本身的记忆,对太子的印象都很浅。原主与太子年龄相差过大,交集较少,卫蓁穿过来后亦是如此,仅在宫中宴会上见过一两次,再就是她的婚事定下后,太子让太子妃来为她添妆。

印象中,太子与皇帝的长相相像,都是温文儒雅的样貌,但笑起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皇帝的笑要虚伪一些。

“那么接下来,重点是如何处理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燕景云默认了卫蓁的话。

早年太子代皇帝巡视北地郡时,燕景云曾见过太子一面,他自忖在识人上有几分眼光,唯一看走眼的就是卫蓁。至于太子……那是个有手段的人,却也是真正心怀万民的人,不是心怀天下,而是着眼于百姓。

卫蓁见他食指在桌上轻点,显然还在考虑中,知京中的变动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转而问他:“不是说有三个消息吗?最后一个是什么?”

燕景云的视线落在纸上:“只有两个消息,是我看错了。”

“行吧。”

没有其他消息也好,刚刚的两个消息已经够她消化了。

眼见卫蓁兴致不高,燕景云有意宽慰:“今日与你说这些,不是要让你担心的,只是觉得京中的消息,且事关你父皇,你有权知晓。”

燕景云并不知道壳子里换了人,只是就算原主还在,这对父女之间的亲情也几近于无。

至于第三个消息,其实是有的,并且与信件来迟有关——他安置在京中的人手,有些环节被裁撤了,即使如此,信件依旧到了他手里。信本身的内容并无问题,说明这些消息也是有人想让他知道的。

这件事与他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不想说出来让她担心。

信本该是半个月前到的,算来,那位太子亲选的将军应该已经到北地郡境内了,他应该会带来些有用的信息。

-

翌日晌午,烈阳高照,北地郡青石镇口的茶馆正是热闹的时候,坐落在官道旁的茶馆从来不会缺少客人,尤其是夏日,南来北往的人路过此地总要进来歇一歇脚。

午后,客人散了几桌,店内的小二可算有功夫喝口水了,只是他刚放下水瓢,就听有人在唤。

原是角落的一桌,桌上有两人,一位身着锦衣的俊俏公子和坐在他对面看上去有些木讷的大汉。

小二闻声而至,那人却不要添水也不加单,只问他:“我二人初至此地,发现一路上途径的村镇几乎都有一面贴满纸页的墙,四周还设有栅栏防护……”

原来是打听消息的。

一听他开口,小二就明白了,只是眼下左右无事,他也乐得与人闲聊一番。

“不知公子可看过纸上的内容?”

“看过。只是不知是何人所做?”男子自是看过的,正是因为他看过,才特意找人来问寻。

从种田时的驱虫、肥地,到如何在家中自种蔬菜,都是一些简易又可行的法子,而且能用简洁的图画表现出来,使人人都能看懂,如何不让人称奇?

“自然是仪安公主。”

“那些……都是她想出来的?”

“您有所不知了,除了那些,还有如今家家都在用的农具,田间不断流水的水车。多亏了那位殿下,今年我爹干农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