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章(1 / 2)

往后的大半个月里,卫蓁几乎都没有出过侯府大门,一方面是因为早在六月初元畴的商队就已经组建完毕,前往焉耆。

郊外的瓷坊和塘坊一切安好,此外,在两坊旁边又加盖了一座专门生产胰子的作坊,三坊在各自管事的安排下,每日都稳定生产着。城中糖铺的生意也算是日进斗金,即使开张三日之后没有了削价策略,人流量略微减少,但因为恢复了原价,所以收入是不差的。

表面上看是各项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卫蓁没什么出门的必要,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气温一日高过一日,即使马车中放有冰盆,还有人为她打扇,但依旧闷热地堪比受罪。

然而,今日卫蓁起了个大早,即将要去“受罪”了。

原因在于昨日晚间王苼突然来访,言说许是炎夏到了,甜菜即使在地窖里也存不住,有的已经开始放坏了,按照这个速度,等不及地里的甜菜长成收割,糖坊就要苦于原料不足而停产了。

城中糖铺才开了不到一个月,生意正好,凡是来凉州城的胡商就少不了进店走一趟,可想而知,元畴带去的糖在西域诸国又该有多畅销,这种紧要关头,糖坊怎么能停产!

且自从将糖坊和糖铺交给王苼以来,她一直都做得很好,一般有什么问题,传不到卫蓁这里,王苼自己就解决了,如今难得有让她苦恼的事,卫蓁自然是要与她一起想想办法。

但究竟是因为气温过高,还是有细菌滋生,亦或者是其他原因,不亲眼看过,卫蓁无法确认,所以,趁着早上气温还不算太高,卫蓁一行人乘马车前往糖坊。

车厢内,卫蓁本在思索甜菜的事,如果地窖里的甜菜真的不够用,又该如何是好?再让汪居凡去收一批,不知是否来得及?

直到路过种植着甜菜的地头,被四周金色麦田框在中间的,是大片大片绿边红芯的叶子,在这些叶子下面,就是整齐排列着的甜菜。小家伙们将真身藏在土壤里,只有当微风吹过,才会怯怯地抖着叶子招呼来人。

七月中旬,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街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农夫下地会选择避开中午日头最烈的时候,然而这群小家伙,仗着自己头上长了几片大叶子,直不愣登地杵在田间晒太阳。

虽然不管是卫蓁还是负责照料甜菜的农夫都是第一次种植甜菜,但显然成果喜人,已经可以预见收获时小山样的甜菜堆了。

望着它们,卫蓁忧虑的心情竟被缓解稍许。

转而到了糖坊,工人们正在忙活着制糖,王苼则带着卫蓁往存有甜菜的土窑去了。

刚到土窑口,凉风流动,凉气扑面而来,舒服的程度让卫蓁简直想搬着椅子在这儿坐一天。但她没忘了正事,顿了几秒然后进了土窑。

土窑内凉爽依旧,只是不再有风。

两座窑转下来,卫蓁发现里面存放的甜菜确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腐坏,但靠近地面的,品相相对完好,上层的会坏的多一些。说明腐坏的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气温升高。

期间,王苼熟练地拿了个笼框,顺道将那些放坏的甜菜捡拾进去。

她一边捡,一边对卫蓁说:“殿下说过,制糖时要选用那些品质好的甜菜,这些坏掉的,我都自作主张,让他们拿去肥地了。”

卫蓁没说什么,坏掉的甜菜确实不能用于制糖,充作肥料算是它们最后的归宿了。

只是她还在思索到底该怎么办,总得把剩下的甜菜保护好,不然她的糖坊真的要关门了。

直到从土窑出来,路过糖坊的后院,卫蓁的视线在院中的那口井上停留片刻。

古有吊井法可以制冰,如果有足够的冰块置于土窑,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可是吊井法时间长不说,结出的冰又少,如果有其他的……

卫蓁突然顿住了脚步,王苼不明所以,也停在原地看着她。

简直了,她连吊井法都想起来了,怎么能想不到那个更普遍的制冰方法呢。

卫蓁忽而转向王苼:“现在,你去拿一个大盆,或者大缸什么都行,再找些硝石来,要多一些。”

没错,她要用硝石制冰!

王苼虽然不知道这几样东西有什么用,可看卫蓁的样子,甜菜放坏一事显然已有眉目了,当即不敢耽搁,直往瓷坊去了。

瓷坊那边,为了让匠人琢磨精进技法,一些常见的矿石向来不缺,硝石自然也有。

不大一会儿,王苼就回来了,只是她的后面还跟了两条小尾巴。

叶瑜和叶瑾两人得知卫蓁在此,又无缘无故地要了硝石,一时好奇,便跟来瞧瞧。

东西备齐后,卫蓁让人在大盆里盛满水,倒入足量的硝石,然后用木棍在其中不停地搅拌。

搅拌不费什么力,叶瑾一人就应下了。

在他搅拌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身前有凉意袭来,他一时拿不准,便问叶瑜:“好像越来越凉了?”

其他人不约而同地点头。